關鍵詞 內閣,法定,歷史教學,微信群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7)21-0030-05
當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推動歷史研究和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革命。備課中存在的疑點、難點,教師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聊天群向同行求助。理越辯越明,持續(xù)而深入的群聊,常常為一線老師大開腦洞,解決許多教學和研究上的困惑。最近,由一批知名特級教師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微信群“新歷史教育——名師工作室論壇”,就明朝內閣是否法定及權責大小的問題,各方展開了一次唇槍舌劍,筆者也是群友,自覺意義非凡,因此特意做了記錄并思考,撰文如下。
一、法度:問題紛爭的由來
1.各版本教材的意見分歧
微信群里關于這個問題大致分成兩派,要么贊成內閣是“法定”的機構,要么反對,以后者居多。反對者主要依據(jù)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認為“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人民版高中教材這樣說明,“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然而它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其職權范圍始終不明朗,不能正式統(tǒng)率六部百司”。岳麓版寫道,“明成祖正式在文淵閣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后,內閣的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的衙署和屬官,閣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成為‘票擬”。
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都提到“法定”二字,人民版還認為內閣并非正式的中央機構,不能正式管理相關政府部門,而岳麓版教材雖沒有認定內閣是否“法定”或正式機構,但認為內閣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與其他兩版教材有一定的區(qū)別。
2.涉及內閣的文獻記載
有人認為從現(xiàn)存的各種官修與私修的文獻資料來看,內閣未被視為正式衙門。這是不符合史實的?!睹魇贰吩跀⑹龉俾殨r把內閣列為六部之前,特別突出其地位。正德《明會典》與萬歷《明會典》有關于內閣的專門的闡釋,宣宗《御制官箴》雖沒有內閣箴,但是有“翰林院箴”,因閣員多是翰林院出身,或主掌翰林院,使得翰林院的主要職能歸于內閣的職權范圍之內,所以把內閣列到了翰林院條目。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則是較早把內閣視為專門官署的代表性著作,書中有相當?shù)钠榻B內閣,即把宣宗的《御制箴》作為內閣箴。
《明史·職官一》記載內閣的職責是“掌獻替可否,奉陳規(guī)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①就是一切奏章、政事、看樣批答,都要經(jīng)過閣臣之手。權責相當之大,故首輔有宰相之稱,這似乎與明初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的初衷相背。明太祖本是因為政事太繁,而組建秘書班子,“協(xié)贊政事”“講論治道”。終洪武一朝,都是皇帝口授御旨,大學士謄寫,其跪受筆錄,類似于清朝的軍機處。但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制度所籠罩的權限的緊縮或擴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臨不同的政治環(huán)境,都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
明成祖時,殿閣學士的職權擴大,開始預聞軍國政務,輔佐皇帝,參與決策。所以,有學者據(jù)此認為“內閣成了常設機構”。②殿閣大學士大都由擔任過六部尚書或其他高品級的官員及重臣元老充任,閣臣參與一切軍政要務和御前決策。仁宗、代宗時,內閣辦公機構不斷擴充,從之前不置官署到下轄國家承認的正式機構有中書科、制敕房、誥敕房等。閣臣執(zhí)掌皇帝詔敕的“票擬”事務,取得了處理國家大事的實權,內閣成為皇帝中樞輔政機構。嘉靖以后,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成為全國行政中樞機構。白鋼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中說,至此“內閣制度逐步完備”。③它有了“官方名稱、固定的辦公地點、下屬機構和人員內閣的所有大學士級別從原來的五品或六品提升到了二品,甚至一品”,④內閣實現(xiàn)了由臨時性、非制度化向常設性、制度化的轉變。
3.“法定”是法律術語還是習慣用語
有老師查閱了《大明律》,發(fā)現(xiàn)其中沒有關于內閣的定性及相關說明,因而認為內閣不合法。隨即反駁者說同樣在《大明律》中也找不到六部等中央機構的權責劃分,那是否意味著這些中央機構也都是不合法的?還有老師另辟蹊徑,“這個‘法定是個習慣用語,而不是法律術語,相當于正式、約定俗成的意思”,“比如老師之間私自互相調課可以叫‘不合法,經(jīng)過學校有關部門允許的則可以叫‘合法;臨時起意叫‘不合法,獲得認可叫‘合法”。這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大明律》為何沒有涉及內閣?二是中央機構的法定地位是不是必須要援引法律明文?
關于《大明律》的編纂經(jīng)過,學界目前多依據(jù)《明史·刑法志一》“蓋太祖之于律令也,草創(chuàng)于吳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齊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頒示天下”的記載,其從草創(chuàng)到定型,歷時30年,其中涉及的吳元年(1367)、洪武六年(1373)、洪武二十二年(1389)、洪武三十年(1397)四個階段。⑤這些年份均處于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而明朝內閣的正式形成要到成祖朱棣的永樂年間,故而《大明律》沒有專門論述其職守。
眾所周知,羅馬法有習慣法與成文法之分。其實,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也存在這樣兩種情況。內閣是否法定,不僅要翻檢明代的成文法規(guī),更要研究朝廷的行事習慣。照明太祖的舊規(guī),內閣與六部并無直接的隸屬關系,內閣僅遵旨擬詔,而不參與政事,無權指揮六部。從閣臣的選擇、升降來看,這些取決于皇帝,隨意性強,內閣非法定。但明中期以后,閣臣的選定需重臣廷推,有既定的程序。有明一代,國家上下、朝內朝外均知內閣地位的獨特性,朝班變化、政治斗爭均以爭取閣員為主要途徑?!拔页袃乳w,猶前代之有中書省也……宋人謂事不由中書,即亂世之法,臣以今較之,政宜常在內閣,事不可不由內閣?!雹蕖拔姨娓呋实蹜颓按紫鄬啵粡驮O立,而今之內閣,猶其職也?!雹呒幢愕角宄』实廴哉J為“明洪武因胡惟庸之故,改丞相為大學士,其實官名雖異,職守無殊”,①朝廷重臣也說“前明之制以內閣為政府,大學士為宰執(zhí)”。②可見,在皇帝、諸臣、邊將、知識分子的心中,內閣顯然已是合法的存在,符合習慣法的特征,其運行并無程序和法律上的不妥。endprint
二、尺度:從內閣與皇帝的關系看內閣的法定地位
1.“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公元2世紀,羅馬皇帝哈德良說“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這句話其實最適用于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時代,法律歸根到底是以皇帝為首的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是私法,非公法,從屬于人治。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稱帝,規(guī)定“命為‘制,令為‘詔”,蔡邕《史記集解》稱:“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詔書。詔,告也?!笨梢娀实鄣摹懊本褪恰爸啤?、皇帝的“令”就是“詔”,君主命令就是制詔,是最高的法律。漢武帝時期的重臣御史大夫杜周辦案時就以皇帝的要求為準繩,“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有人責備他“君為天下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杜周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定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③可見,皇帝的旨意就是法律這種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明朝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一個時代,首創(chuàng)“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君權尤為突出,皇帝的旨意更易于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不可撼動的國法。永樂時,皇帝與閣臣長時間“商機密”已成了常例,成祖對外稱內閣“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書下”。④明神宗直接稱首輔葉向高為宰相?;实鄣倪@些言行舉措,相當于用法律肯定內閣的地位。
歷代統(tǒng)治者都知道社會實際情況是不斷變化的,為有效統(tǒng)治,需要經(jīng)常修改法律。同一朝代的前任皇帝制定的法律被認為是“祖制”,從倫常的角度講,后代不可以改變祖先法律,所以后任皇帝只好采用發(fā)布大量單行法規(guī)的辦法來補充法律,而這些單行法規(guī)很多就是皇帝的命令或行事習慣。單行法規(guī)層出不窮是中國法制史的一大特色。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成祖之后的眾多皇帝都對內閣的工作有指示和安排,所以內閣制度自有其法性依據(jù)。
2.內閣對皇權的意義
從對內閣職權的解剖到對其職權的演變的分析來看,簡單把內閣歸結為一個秘書性機構是失之偏頗的。內閣對皇權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內閣確實具有秘書性,諸如撰擬各種誥敕、徽號、收發(fā)本草、收藏御寶等,乃至草擬詔旨都含有這種性質。其次,內閣又是個顧問性機構與學術性機構。閣臣的從容論思、獻替可否、召對進陳、密疏言事等莫不如此。尤其是經(jīng)筵、日講,使內閣扮演了皇帝老師的角色,事實上皇帝就稱呼閣員尤其是首輔為“先生”。弘治時,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徐溥曾云:“國家設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誠欲其謨謀政事,講論經(jīng)史,培養(yǎng)本原,匡弼闕失。非阿諛順旨,惟言莫違也?!雹蓍w臣的顧問與教育職責是勿庸懷疑的。如輔導太子、主持會試、充任殿試讀卷官等。再次,內閣的決策意義有宰相化性質。內閣的票擬、會同大臣會議、草擬詔敕等都有決策的意義。內閣雖無宰相之名,卻行宰相之實,因而使得那些通??磥硎敲貢缘墓ぷ鲗嶋H上都具有決策意義。大部分票擬只是經(jīng)過了朱批這一道形式上的手續(xù)即以法令性文書發(fā)下。
爭論中有人質疑票擬權的意義,如果皇帝不閱票擬直接批奏,豈不是晾內閣于旁邊?這似乎證實了內閣非法定的地位。票擬作為內閣的一項基本職權,皇帝可以干預,但不能廢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還是要尊重內閣票擬?;实壑兄技粗苯酉旅畋徽J為是不合制度的,那些因此而升遷或獲益的官員會為輿論所鄙夷。1514年,閣臣楊廷和就曾以“旨從中降”不合規(guī)制而拒不擬旨,“手可斷,此旨決不可擬也!”①內閣常常在與皇帝意見不一時,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親自票擬批出。換言之,票擬并不等于沒有正式效應的一紙空文,也非對于諭旨的形成不存在約束力。
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經(jīng)常出現(xiàn)外廷、內廷之爭,即以宰相為首的朝臣總是與皇帝身邊的侍從、顧問、宦官等發(fā)生矛盾。為了加強君權,皇帝往往站在內廷一邊,至明朝終于廢除了宰相一職。然而,外廷無首也極不利于國家各項工作的開展。因此,原先處于內廷的內閣就日益努力扮演一個外廷的角色,而皇帝及各部各衙門也需要并承認內閣這一角色變化,不會輕易否認其作為中央機構的存在,大多數(shù)時候內閣是決策系統(tǒng)中正式的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明中后期的內閣與初期大不一樣,經(jīng)過了非法定到法定的演變。一概否認內閣的地位,或拿前期論證后期,都不妥當。課堂上在介紹內閣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被固化的意識綁架。
三、溫度:歷史教學中如何闡釋明朝內閣的性質和意義
1.科學定性明朝內閣制度
教學中我們應秉承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定位內閣的性質和意義。一方面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內閣在明朝特殊的法定地位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告訴學生,內閣的基本職權源于皇權,自然是以服務皇權為其宗旨。明成祖創(chuàng)設內閣,盡管在實際上已有違祖制,但在名義上仍然限定內閣品秩與權力。內閣與部院之間已失去了直接的聯(lián)系橋路,而是通過影響皇權去影響部院之權。即使在票擬之制形成以后,內閣也是以輔佐皇帝作為集團的最高目標,它之所以能大顯身手,是依賴于皇權虛弱的空隙。
中央政令之出的另一大關鍵是司禮監(jiān)批紅,“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②司禮監(jiān)無疑也是一個內廷斧正機構,用“內相”來概括司禮監(jiān)的功用不為過分。黃宗羲這樣論述內閣與司禮監(jiān):“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后擬之……吾以為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奴也!”③《明史》也云:“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jiān)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于寺人?!雹車栏竦刂v,批紅權是屬于皇帝的一種權力,宦官代使批紅權是皇權延伸的一個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皇權的一種下放。內閣的票擬權受制于宦官的批紅權,實際上是閣權受制于皇權的一種反映。不管內閣是否取得法定一級的中央機構的地位,它發(fā)揮作用的空間仍然有別于前代的宰相,取決于皇帝的個人素質和內監(jiān)部門的配合。
2.大膽與近代資產階級內閣制進行比較
同時,教學的視野不能僵化窄化,中國史再博大精深,它也只是全球人類文明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應帶領學生站在地球的上空,來回穿越,翻轉全球,以大歷史的角度審視一國一地區(qū)的階段史。因而,教學中不妨將明朝內閣與近代資產階級內閣制進行比較。實行內閣制最典型的國家是英國,它有議會議政的傳統(tǒng),1565年就有議員宣稱“英國最高的絕對權力存在于議會”。議會作為獨立的立法機構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與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對王權是一種潛在的致命的制約。正是在這種議會的發(fā)展基礎之上,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后,議會內閣制成為了英國新型政治體制。明朝君主專制政體的最大特點恰恰在于有效阻止了君權限制力量的發(fā)展,這種政體之下的內閣制與英國的議會制內閣制有著本質的不同:在與王權的關系上,前者的權力源于皇帝,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王權,但本質上仍依附王權,而后者則是獨立的,可以在法權上通行無阻地限制王權。由于沒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所以明朝未能建立一個有效的以權力制約權力的系統(tǒng),沒有實現(xiàn)近代西方的議會內閣。
然而,我們也不能對歷史過度悲觀,任何國家或民族的民權都是漸進的,沒有從天而降的自由。盡管明朝仍是君權統(tǒng)攬,但內閣能獨立運行表明已經(jīng)具備虛君基礎,與同期西方相比,并不落后太多。歷史的進步需要時間,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英國整整走過了474年!而明朝自洪武開國到崇禎自縊煤山,一共276年。明中期后內閣已形成了完整的運作程序,可以獨立處理政務,有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朝廷居然能正常運轉。假以時空,再借明朝200年,本已繁榮的商品經(jīng)濟和日益崛起的中產階級,以及漸漸覺醒的早期中國式的民主啟蒙思想,等等。這些會不會持續(xù)壯大,會不會推動內閣制向近代轉型?這些問題不妨放手讓學生思考,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論證有理有據(jù)即可。歷史課是“故事與思考同在的教學,是知識與方法共生的建構,是情感與理性交融的學習,是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情景運用和點化”。①同理,歷史學習不應該只是冰冷的總結,對教材的處理也不只是機械的背書,都需要有演繹的熱情和暢想的溫度。
傳統(tǒng)的學術研討主要通過公開的學術會議和私下的同行交流進行,這兩種研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規(guī)模大、準備足,但無法頻繁活動,后者彼此熟悉、直面切磋,但組員固定,話語雷同,缺乏外源活水和新鮮血液。新社交媒體則完全克服了這兩者的弊端,以歷史微信群為例,群友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以及海外,學術研討可以時刻進行,聚焦的話題亦可遠可近、可大可小,闡述的觀點和理由更是不拘一格?!靶職v史教育——名師工作室論壇”微信群關于明朝內閣是否“法定”地位的討論,是一次新型教研活動的有益嘗試,拉近了一線教師與名師名教授的距離,增加了一線教師的話語權,歷史學人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群聊這種平臺傾談自己在研究和備課中的思考,沒有發(fā)言的旁觀者也可以通過傾聽別人的疑惑,解決自己的煩惱。隨著電子設備和新社交媒體的普及,類似的正式非正式的研討活動將越來越多,歷史教學也將迎來新的春天。
【作者簡介】薛權開,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及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