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
【摘要】為促使提問走向有效,教師一要樹立整體意識,尋找教學的有效“突破口”;二要瞄準教學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核心或關
鍵問題;三要強化動態(tài)生成意識,適時篩選與運用有價值的問題資源。
【關鍵詞】閱讀教學;提問;突破口;動態(tài)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離不開提問,有效的問題設計能瞄準重點有的放矢,指引思路,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感悟與探究,并迅速地從文本中捕捉信息,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為促使閱讀課堂中的提問走向有效,本人通過實踐與反思,梳理出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樹立整體意識,尋找教學的有效“突破口”
文本,閱讀教學對話之“本”。一切對話皆依托文本進行,它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憑借與依托。為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與之展開有效對話,從內容與表達形式方面挖掘其教學價值。要樹立整體意識,大處著眼,抓住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找到閱讀教學的有效“突破口”,如題目中的一個關鍵詞語、文章的首段、尾段或過渡句、畫龍點睛之句,等等。然后,以此為切入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引領整篇課文的教學?!巴黄瓶凇边x得準確與否,決定著教學效果的高低。
首先,可以從題目中尋找“突破口”。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向讀者傳遞出更多的信息,同時也能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一個恰到好處的突破口。像《軍神》《花瓣飄香》《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黃山奇松》《艾滋病小斗士》等課文都可以從題目中尋找到一個“突破口”,借此導入教學,揭開閱讀探究之旅。
其次,可以從文章的首段、尾段尋找“突破口”。教材中的好多課文構思特別嚴謹,有的文章開頭用一句簡潔的話語總起下文,且全文都是圍繞此句進行敘述,那么此句就可發(fā)揮教學的突破口的作用。如《黃果樹瀑布》《詹天佑》等課文的首句,簡潔洗練,開門見山地直指文章中心。抓住這首句可以設置出統領性的問題,如“為什么說黃果樹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愛國的情懷表現在哪里呢?”有的課文在結尾畫龍點睛,像《船長》《最后的姿勢》《滴水穿石的啟示》等課文都運用了這種寫法,比如針對《船長》的結尾可以提出:“船長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體現在哪里呢?”這樣設疑可以引領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來把握課文內容,實現整體感知。
再次,可以從過渡句中尋找“突破口”。過渡句起到穿針引線、勾連前后的作用,抓住它來設問可以輻射全篇。比如教學《秦兵馬俑》,就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過渡段即第3自然段,然后針對這句話質疑:“哪些語段是對規(guī)模的描寫?哪些語段是對類型的介紹,鮮明的個性又體現在何處?”
二、瞄準教學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核心或關鍵性問題
小語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許多值得學生欣賞的內容及可供借鑒的寫法,但是課文出現在某單元中,又體現著的特定編寫意圖,而這意圖中則蘊含著教學重點。撇開重點而不顧,“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西瓜”與“芝麻”,“滿堂問”,是不可能達成本課教學目標的。因此,教師務必瞄準重點內容,精心設計核心或關鍵性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開展自主與探究閱讀活動,這樣才能彰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比如《孔子游春》一文出現在第12冊“師恩難忘”這一主題單元中,其重點就是贊美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智慧,表現師生融洽相處的氛圍。與這兩方面主旨相對應的重點內容就是“孔子論水”和“師生言志”兩部分內容。那么圍繞第一部分內容可以設問:“在孔子的眼里,水具有哪些值得贊美的品質?孔子論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圍繞第二方面的內容可以設問:“師生們各表白了什么志向?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各具有怎樣的理想或追求?”這樣的問題可以輻射全篇,促進感知。
由此可見,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一要瞄準重點,立足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能夠將思維聚焦并引向深入,讓學生品味到探究、發(fā)現的樂趣。而如果主次不分、設問瑣碎,就會將課文弄得支離破碎,把學生搞得暈頭轉向。二要精簡、精練,不拖泥帶水,不含糊其辭。這樣才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出發(fā),順利抵達目的地,收獲屬于自己的體驗與感悟,真正發(fā)揮“以問導讀”“以問促思”的作用。
三、強化動態(tài)生成意識,適時篩選與運用有價值的問題資源
課堂教學首先要做好預設工作,設想一個實施的藍圖,備課的目的主要就是完成這一任務。但是,課堂教學又是充滿變數的,不可能像建筑樓房那樣完全依照圖紙的設計來進行施工,也不可能像火車那樣在固定不變的軌道上運行。動態(tài)生成,是課堂教學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教師要以自己敏銳的目光去適時捕捉并加以辨別、篩選并“擇優(yōu)”運用。倘若教師能在學生的質疑中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那么就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提高的熱情,點燃思維火花,并使其樹立自信,體驗成功愉悅。因此,教師強化動態(tài)生成意識,讓“生成”為自己的課堂增添真實性與生動性,張揚師生個性,施展師生才智,收獲不期而至的精彩。
比如教學《詹天佑》一文,在引導學生畫“人”字形路線時,一位學生發(fā)現某小組展示的示意圖存在瑕疵,即“撇”與“捺”相交點的上部分畫短了。筆者聽后覺得這一問題提得挺好,是備課時自己沒有考慮到的,有探究價值。于是,在對提出該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之后筆者又將這一問題推給了所有學生,要求他們去議一議這部分究竟應該畫多長才對。經過交流達成了共識,這一問題的生成、捕捉與探究,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之體驗到了發(fā)現的喜悅。
總之,要想增強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教師要瞄準重點,強化動態(tài)意識,通過引導、交流、碰撞,從而實現智慧的交融,分享進步與成功的愉悅。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