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詞教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首先是通過突破字詞、語句難點等來幫助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其次是通過反復朗讀和學生的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深入理解詩情畫意;最后就是依托詩詞意境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傊{(diào)動一切手段,潛入詩詞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詩詞意境;詩畫合一;難點;朗讀;環(huán)境;情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詩詞教學都是語文老師教學的難點。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睍蛔x不行,尤其是古詩詞?!白x”可以加強語感,可以幫助學生參悟詩意。朗讀的過程,也是朗讀者分析、思考、揣摩、玩味的過程。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恰當引導,學生還是無法真正理解詩詞。下面,我就如何引導學生走進詩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一、突破字詞語句難點,為進入詩詞意境掃清障礙
詩詞的語言比較精練,帶有跳躍性,這讓學生不太容易領悟詩詞的含義。好的詩詞常在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好詩因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老師可以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認真體味詩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個“知”,一個“潤”字,詩人賦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它了解人們的心意,在春雨貴如油的時節(jié)適時而降,寫活了這綿綿春雨。文言字詞意義上的古今差異、語序的表達習慣等都會影響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辛棄疾《西江月》“路轉溪頭忽見”中的“見”就是通假字,通“現(xiàn)”,是“顯現(xiàn)”的意思。另外,作品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也會影響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例如《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周總理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高貴品質(zhì),對此應作交代,因為學生離周總理那個時代較遠,學生很難形成共鳴,也就很難再現(xiàn)周總理的高大形象和展現(xiàn)一幅幅感人的畫面。
二、反復吟誦詩詞獲得語感,初步走入詩詞意境
讀能通神。古詩詞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只有通過反復吟誦才能體會一二。比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一個“悠悠”所傳達出的無奈和蒼涼就非常深刻,這些感觸只有通過一遍遍“讀”才會有所認識。再比如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周總理啊,周總理,全國人民都在哀悼您,都在呼喚您,都在想念您”,用重音輕吐的方法處理“哀悼、呼喚、想念”這三個詞,就把全國人民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強而有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也能喚起學生的激情,再現(xiàn)周總理不辭辛苦、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大形象。
朗讀詩歌,有時可采用音樂渲染情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如分析《琵琶行》時,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把 詩歌所描繪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一齊顯露出來。講《沁園春·雪》時,則可以播放歌曲《沁園春·雪》,二者相配,可以更好地渲染氣氛,領會詩意。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不妨引入《陽關三疊》,讓學生在一味三嘆、蕩氣回腸中去領悟友人間難舍難分的離別之情。
三、創(chuàng)設特定環(huán)境,引導學生理解詩詞意境
我們現(xiàn)在接觸的詩詞,已遠離了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政治經(jīng)濟關系,遠離了特定的人物命運及其思想感情,這就很難影響學生的審美觸覺,所以就要創(chuàng)設特定環(huán)境,引導學生徹底走入時光意境。如講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可先介紹文天祥堅決抵抗元軍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和兵敗被俘,受盡折磨,寧死不降的坎坷生涯,這種為了民族氣節(jié),拒絕高官厚祿,慷慨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學生跨越時空,進入了一個特定環(huán)境,進而感受到詩歌主人公寧死不渝的崇高氣節(jié)。
例如敘事詩《石壕吏》,應引導學生簡單了解唐代歷史,深刻理解“安史之亂”是使唐王朝盛極轉衰、一蹶不振的一場社會大動亂,它給國家?guī)砭薮蟮钠茐?,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如曹丕的抒情詩《燕歌行》,刻畫了一個深秋月夜里思念遠行他鄉(xiāng)的丈夫的婦女形象。開頭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就在讀者面前勾畫出一幅荒涼凄寒的深秋景象——“秋風蕭瑟,樹木搖落,草木凋零,大地清冷,群燕辭歸,鴻鵠南飛”,極其自然地烘托了主人公的離愁,為下文女子的相思作鋪墊。再如孟郊的《游子吟》,要理解母親的高大形象?!懊苊芸p”是一種細微動作的流露,把慈母的一片篤厚之情,升華到更崇高的境界,從而喚起了普天下兒女們對母親的深深感念。
四、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而傳神的美術創(chuàng)作
后人稱贊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古詩詞的語言都充滿了繪畫美。用畫圖喚起學生對詩詞的再認識,再現(xiàn)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升華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賣炭翁》,可用簡潔的中國寫意畫的筆法,勾勒出這首詩中“伐薪”“燒炭”“送炭”“搶炭”這四幅畫中的“送炭”這一畫面,突出雪白天寒,賣炭翁蒼老枯瘦的形象,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同情賣炭翁的遭遇,痛恨統(tǒng)治者的罪惡。如《觀滄海》和《書湖陰先生壁》這兩首詩的黑白插畫都非常恰切地突出了各自的意境:一幅是開闊的意境、雄厚的氣勢,躍馬登高面對波濤洶涌澎湃的景色,表現(xiàn)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一幅是寧靜幽雅的田園風景圖,反映出作者閑適的生活情趣。教師可準備幾幅詩歌教學掛圖或《看圖學詩》等有彩色詩意的畫圖書,充分讓學生體會詩與畫的統(tǒng)一。有時也可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教師給予指導,提示學生抓住“詩眼”“詞眼”,抓住典型鏡頭來創(chuàng)作。
總之,詩詞有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有凝練含蓄的語言,有鮮明和諧的節(jié)奏,能激起學生的情思和遐想,陶冶高尚的情操。課堂上,教師要調(diào)動一切手段,引導學生走進詩中,潛入詩意,真正感受詩詞博大精深、絢麗多姿的美。
參考文獻
[1]湛正坤.情景交融如泣如訴[J].語文教學研究,2010(3).
[2]鄧昊.中學語文課堂美育芻議[J].華夏教師,2011(12).
作者簡介:栗蘭芳,女,1971年生,甘肅白銀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現(xiàn)在甘肅白銀市工業(yè)學校任教,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