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信息技術自身的學科特點以及對教學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這就向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本文針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從學生、教學設計及評價制度等多方面分析,并為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力圖能夠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更有效地開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課堂管理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成分,也常常是教師最關心的領域之一。即使是學生,也比較關心課堂管理問題,他們期望教師是一個好的課堂管理者。如果課堂時間被管理問題耗掉了,真正的學習也就相對減少了,學生也是不舒服的。由此可見,課堂管理也是正常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結合信息技術課堂,探討一下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 信息技術課堂管理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它與其他的課程不同,課堂教學中都是以學生上機操作為主。但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隨意走動、上網聊QQ、吃零食甚至會打游戲等不和諧的現(xiàn)象發(fā)生。如何讓所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課堂學習更加有效,讓所有學生得到有效的發(fā)展是我所關注的問題。為此,加強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勢在必行。
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包括課堂秩序管理和學生學習心理管理。
課堂秩序的管理是外在的、形式的管理。但也不容忽視,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紀律,學生內在的學習心理也會動搖。教師對課堂的掌控,是保證課堂紀律的主要手段。
學生學習心理管理是內在的、實質的管理。我們知道,沒有一個學生會是希望自己不認真學習的,他們主要是自控能力差。因此,通過學習心理管理,努力提升學生的自我心理管理能力,是會得到學生配合與理解的。
二、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管理的有利因素是,學生普遍對信息技術充滿好奇與學習熱情,不用擔心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不利的因素是,現(xiàn)在的學生都比較自我,個性化比較強,難以遵從教師課堂的統(tǒng)一管理。具體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 課堂紀律的淡化
信息技術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門課,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便一個個箭步如飛,沖到機房。上課的情緒是十分高漲的,但學習態(tài)度十分不好。他們經常抱著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來上課,在教室里面吃零食、學生之間相互走動、講話等情況十分普遍。他們一方面希望學習新的東西,另外一方面卻由于無序的互動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二) 上網聊天、玩游戲現(xiàn)象屢禁不止
部分學生一到機房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有沒有網絡,如果可以上網他們比考試得了一百分還高興。像有些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網絡,要求學生上網查資料并完成操作,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管老師所講的內容,自顧自上網聊天,不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更有個別學生偷偷地把U盤、MP3帶進來,把游戲拷貝到電腦里面玩、或者去網上下載游戲、玩在線小游戲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
(三) 學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
在計算機實際操作中,一些相對較好的學生只需幾分鐘就能夠迅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常會“吃不飽”。他們所剩余時間就會顯得無所事事,轉而可能會去上網聊天、打游戲等做其他無關教學的內容的事去了。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吃不到”,會認為老師上課的進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個別的學生還需要老師單獨指導。
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加強課堂紀律管理,使課堂保持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內容上來。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學習心理管理,使其內在的學習潛能得以發(fā)揮。當他們內在的學習要求足夠迫切時,就會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學習的渠道其實是多方面的,就容易使學生通過網絡、同伴、書籍等各方面渠道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三、 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
為了使信息技術課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結合筆者多年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對策:
(一) 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
良好的課堂秩序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每一學期上課前向所有學生申明機房的紀律和規(guī)則。然后和學生討論遵守或者無視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的后果。如果等到規(guī)則被破壞之后才作決定,就為時已晚了。如果有言在先,學生就能事先知道,破壞規(guī)則、違反程序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此外,對于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給予微笑、表揚或者獎勵等加以強化。對于規(guī)則的破壞者,可以使用一些小懲罰,如打掃機房等,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二) 重視教學設計,合理組織上課
首先,要重視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他們喜歡的東西等等,在教學資源的選擇時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活動中我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認識興趣。當廣泛的認識興趣成為學生的人格特征時,他們將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來的獎勵,而能自覺進行學習,甚至離開學校以后仍然以生動活潑的例子使學生了解某一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引起他們進一步探討的認知需要。
其次,要重視學生學習知識的“最近點”。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只有學習內容在學生認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時候,學習才最有效。教師要遵守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而這個“材”并不單指教材,也指人才、教學環(huán)境等。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可以安排多個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操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做基礎題,好點的學生可以做提高題、挑戰(zhàn)題等。
(三) 完善評價制度,運用多種評價機制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需要綜合考慮,要進行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要樹立“全程的評價觀”,即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階段就對教學過程中和教學后計劃實施的評價提前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和準備,使對評價的規(guī)劃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評價要注重于實踐,因為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進行理論性教學,而且要進行實踐性教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評價盡可能科學地、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把一些難以量化的外在因素降到最低。教師可以將學生平時的課堂紀律、學生平時課堂作業(yè)完成的數(shù)量與質量作為考核依據(jù),考核要科學全面。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課堂管理關系到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教師必須充分地重視起來。教師要掌控好自己的課堂,分析發(fā)現(xiàn)自己課堂存在的問題并適時推出自己的應對策略。只有這樣,信息技術課堂才能做到有效、高效,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作者簡介:
楊淑華,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寧化城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