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容
【摘 要】如何搞好初一學生的歷史教學工作,則成為初中歷史老師共同關注的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就這一問題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歷史教學 培養(yǎng)興趣 知識與方法 基礎與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44
初一歷史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形成相應的學習技能。但是,這些剛邁入初中校園的學生歷史知識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如何搞好初一學生的歷史教學工作,則成為初中歷史老師共同關注的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F(xiàn)我就這一問題談幾點體會。
一、以培養(yǎng)學科興趣為首要原則
興趣是成才的起點和求知的動力。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因為興趣總在鼓舞著你向未知世界挑戰(zhàn)?!睆男睦韺W觀點看,興趣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也證明,當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后,將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探索。因此,本人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興趣是成功進行初一歷史教學的前提。在這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唱好第一出戲
第一節(jié)課往往能對學科學習產生定勢影響。因此,上好第一節(jié)課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第一節(jié)課上,我往往先了解一下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并明確告訴學生:初中歷史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使學生在思想上明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但是要真正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們還必須解決學習歷史有什么作用的問題,因為有用是學習的動機之一。為此,我用“什么是歷史”這一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緊接著,我又講述諸如毛澤東、拿破侖等偉人的故事,以及與學生共同分析當今的時事熱點,如巴以沖突、敘利亞問題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說明歷史在認識社會、判斷社會問題等方面具有其獨特的作用,使學生對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學謎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謎等,鼓勵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更詳細的內容,使學生既能初嘗歷史的趣味性,又為學生架起歷史與未來聯(lián)系的橋梁。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也在這過程中逐漸滋長起來。
(二)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現(xiàn)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別人對他們的感受。當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們也能自覺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響,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要平心靜氣地指導他們重新認識和更正錯誤。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系和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建立起對學科的興趣。
(三)重視歷史知識的實際運用,強化需要
學生為什么對數(shù)、理、化這些科目能比較自覺地學習?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學科有用,有學習的需要??梢?,運用產生需要,需要產生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也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認知社會,分析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和比較關心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后,我結合實際,針對考試中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心里很難過的情況,開展了一次活動。要求其他學生運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幫助他們——作為他的朋友,你認為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哪些學派什么人的什么觀點可以勸導他?這個活動不僅使學生認識了學習歷史的巨大功用,同時也感受了學習歷史的巨大樂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知識與方法并重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指導學習方法并重,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但是,學生卻反映多數(shù)老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使他們難以有效地掌握知識,導致他們對歷史學科“敬而遠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在學習中國歷史第一冊上期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秦末農民起義時就可以教給學生學習農民戰(zhàn)爭的方法: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意義或影響)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在以后學習農民戰(zhàn)爭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五要素和三步曲自學,在長期的訓練中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發(fā)展學生的學科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基礎與能力并舉的原則
我認為: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學,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要學什么。沒有相關的知識量積累,就不可能有相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產生。因此,在初一學生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在對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和掌握初中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促進學生學習技巧的形成。如通過對一年級秋期一些歷史事件基礎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基本了解到:要初步了解一個歷史事件的概貌,必須掌握這個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并據(jù)此對這個事件產生的影響和作用進行分析;對歷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則一般要從當時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階級關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從中認清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對事件性質的判斷,則要從事件主角的階級屬性、事件的任務或目的動機、事件發(fā)生的方式、事件的發(fā)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當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要求后,他們才有可能去探討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并最終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
總之,要順利地實施初一學生的歷史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必須真正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努力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教學中充分重視解決學生所面臨的什么是歷史、學歷史有什么用、怎樣學歷史等實際問題,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逐步使初一學生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形成學習歷史的能力與技巧,并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