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琴
【摘 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統(tǒng)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語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修科目,不論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等都會學習語文。語文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語文是每個學生的責任,那么我們也必須做好語文教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寫作訓練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038
中文是我國的國語,學生學好國語是十分必要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對語文的了解遠遠大于我們的學生。我們?yōu)槿藥煴砭捅仨毥虒W生學好語文,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小學語文教學講究其方式方法,利用好教學資源,把握教學力度,以學生為主體等等,下面我將給大家分享我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今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只依靠教師的口傳心授,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的出現,我們的教學模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多媒體被運用到教學中。目前,多媒體教學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教學方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第二天上課要為學生講解的內容在多媒體上展示,這樣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集中起來。多媒體教學法具有靈活性,生動性,有趣性等特點。在上課之前,我們老師必須要進行備課,運用多媒體進行備課,可以更加方便簡單地將知識展示給學生。多媒體教學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某些難以為學生解釋或者遺忘的知識,可以方便我們查找相關的知識。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體現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書本的知識在多媒體設備中展示出來,在其展示過程中可以插入圖片,視頻,音頻等等資源,讓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起來。
小學語文課堂最忌諱的就是教學氛圍死氣沉沉,沒有活力。運用多媒體教學就剛好克服了這一教學弊端。它的有趣性自然就是指它使課堂變得有趣,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增多,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有趣的視頻活躍課堂氣氛,這也是可取的一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還可以吸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由此可以看出多媒體教學是十分實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們要為學生講解的就是對文字的拼讀,書寫,記憶。我們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只有對文字進行學習以后,才能在其以后的語文學習中使用。
(一)拼音法
拼音字母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最先會學習的知識。拼音字母有26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依次為學生講解這些拼音字母,其次再為他們解說字母之間的拼讀方法和技巧。學生掌握這26個字母,并且學會使用拼音拼讀文字的方法后,就可以自主地學習一些生字,利用拼音慢慢拼讀,逐漸他們認識的文字也就慢慢地積累起來了。
(二)朗讀法
朗讀法,顧名思義即是讓學生多讀,以讀為本。朗讀分為齊讀和學生單獨朗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使用的是齊讀。我們可以在講課之前先讓學生將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齊讀一遍,這樣學生既可以對文章進行熟悉還可以注意到文章中的生字詞。這樣一舉兩得的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三)背誦默寫法
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背誦的詩詞會有許多,因此我們要教學生背誦文章的技巧和方法。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學習起來才會輕松。默寫是對學生記憶能力和文字的書寫的考察。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這就要求學生要多書寫。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方法還有許多,這里我不做一一列舉。以上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用性較強,教學中采用這些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的質量。
三、對寫作訓練的建議
寫作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學生對寫作量的要求。并不是學生寫幾篇作文就表示他會寫作,寫作要注重的是文章的質量。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進行限時的片段作文寫作訓練。這種片段作文訓練與長篇文章寫作比起來用時較少,在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臨場發(fā)揮能力。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腦運轉速度不斷得到強化。片段作文訓練法在課堂中運用是一種極好的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通過多個片段寫作訓練,學生的寫作的質量和寫作速度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升。寫作能力是學生必須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提高學生閱讀量,重在積累
在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對學生的識字數量的要求是3000字,要求學生2500字會寫。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生所要學習的文字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激勵學生不斷地擴大語文閱讀量,不斷增加自身的學識。常言道:“水滴石穿,繩鋸木斷”,講的就是學生要不斷地對語文知識進行積累。教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多看報紙,增加學生知識積累的來源,不斷擴大他們的閱讀量,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五、把握學生實際情況,不急于求成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都各自擁有著其自身的發(fā)展軌跡。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學生不能一口氣吞下一頭大象,我們就必須將知識分解,慢慢教學。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是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做的工作。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不同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我們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做“虛”教學,不急于求成,這樣才能做好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握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其次才是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語文在于積累,積少成多是對學習過程的最好描述。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慢慢積累,才可以學好知識。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從教學生最基礎的知識出發(fā),不能急于求成,這樣才能做到更好的教學。
參考文獻
[1]王亞,駱文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世界,2012,(01).
[2]林冬梅.識字教學,應回歸生活本原——關于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09,(10).
[3]王學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小學教學參考,200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