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春
【摘 要】 初中時期,學生必須要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將名著教學引入語文課堂中,目的就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本文從“名著教學”的角度切入,希望初中生能夠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閱讀及感悟,以便拓寬中外文化視野,從而夯實文學基礎,提升語言鑒賞能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名著教學;閱讀興趣
古今中外享譽世界的名著不盡其數(shù),雖深受學生青睞,但由于內容的深奧程度不一,主題也不盡相同,所以“如何將初中名著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成為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語文教師應思考如何從多角度去豐富學生名著閱讀的經(jīng)驗,找尋合適的途徑進行滲透式的教學。
一、結合課內教學拓展課外閱讀
通過課內文本分析,帶動課外名著閱讀,是語文教學通用的教學模式之一,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課內、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使其同步發(fā)展,從而讓學生的解題能力與閱讀能力保持在統(tǒng)一水準線上。
例如:在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時,為了拓展三國時期著名戰(zhàn)事與諸葛先生的不朽功績,教師與學生可展開以下互動。
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什么人嗎?
生1:我知道,他是很有名的軍事戰(zhàn)略家、政治家。
生2: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是一名書法家、散文家、發(fā)明家。
師:原來同學們對他已經(jīng)有如此多的了解了呀,證明你們之前做了預習的準備工作,老師很欣慰。那有哪位同學能夠來跟我們講講你所知曉的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呢?
同學們都積極踴躍地發(fā)言:
生3:我想給大家講一講“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背景為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讓其在十天以內造出十萬支箭,當時由于軍隊能力有限,幾乎成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諸葛亮在大霧天的時候調用幾條草船誘敵(即曹操),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師:這位同學講得非常生動,同學們我們給他以掌聲鼓勵。那么聽完剛才那個故事,你們對諸葛亮有何看法呢?是不是都特別欽佩呢?
同學們都齊回答:是。
因此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他們推薦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維持拓展學生視野的意識,反復地向學生介紹不同文學范疇里的作家及其經(jīng)典作品,從而促使他們對名著閱讀的興趣愈來愈強。
二、通過影視作品、成語或歇后語激發(fā)學生興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信息技術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興名詞。我們不僅要閱讀文字類的名著作品,還應該不斷地去接受一些新型資源,比如:依據(jù)名著內容翻拍的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等等。再者成語故事以及歇后語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學產物,由于其趣味性強、具有益智作用,學生都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名著閱讀興趣。
例如:在學習《三打白骨精》、《水滸傳》、《水滸傳》、《駱駝祥子》等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在課上播放《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影視作品中的一些相關片段,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百家講壇》、《品讀》等綜藝節(jié)目,讓他們更近距離地傾聽作家的心聲,從而知曉作者寫作本書的用意。觀看節(jié)目之后,學生可以從主持人剖析的過程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再比如:在講“徐庶進曹營”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進行以下提問。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徐庶是何許人也嗎?
生1:他是東漢末年人,原屬于劉備帳下,后來歸于曹操,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他的這兩個故事。
師:那大家知道這兩個故事在當今已經(jīng)演化成歇后語了嗎。同學們都搖搖頭。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先將歇后語告訴同學們: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徐庶進曹營——身在曹營心在漢,再一一講述動人的故事。在此之后,教師還可以講“料事如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成語的出處,從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而后借此機會將名著推薦出去。
以上案例中,教師從另一個具有畫面感的角度切入,讓學生在閱讀文字之后還能在視覺享受的基礎之上對文學作品和作者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使學生全方位地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和分析,從而通過不同形式的前后閱讀和觀看比較,體會原著的魅力與感染力。
三、采取有序策略,激發(fā)主體閱讀的興趣
為了避免初中生名著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或是材料選擇進入誤區(qū),每所學校的語文教學都可以圍繞名著導讀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活動,比如:設立“閱讀節(jié)”“心得交流會”、“讀書周”等新穎且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趣味性活動,以沉淀校園文化。閱讀名著并不是單憑“看”就可以完成,還要用“心”去品。究竟如何去品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書旁寫下自己的心得或是不理解之處,提醒學生要反復琢磨思考,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中體味到閱讀的樂趣。
例如:在班級中,閱讀名著的任務一日都不可停止,為了督促學生養(yǎng)成自覺的良好習慣,樹立“愛閱讀、樂閱讀”的思想,教師可以在班級的墻上張貼一張閱讀公告欄,讓學生每天按時地在上面寫下自己所讀名著的書名、內容及閱讀時間。比如在讀奧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著作時,保爾柯察金是文章主人公,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相關的段落旁寫下自己對主人公的評價,在誤傳他的死訊之后,保爾經(jīng)過第四次戰(zhàn)勝死亡回到人間后又會是怎樣的一幅全新的面貌,這些都值得學生去探尋。
上述做法并不是為了夸張炫耀,而是更加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也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以便以后的指導。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名著并不分國界,知識更是無界限,作為初中生應該盡可能多地接觸一些口碑好的名著,以充實自己的內涵,達到初中生應有的文化水平。
總之,“名著閱讀教學”是一項對提升文學造詣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其中暗藏的深刻意蘊和文化藝術魅力會令很多初中生為之折服,并終生受益。本文中提出的教學策略只是名著導讀的冰山一角,其實改良的方法和措施數(shù)不勝數(shù),但為了深入挖掘其內涵,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課外名著閱讀的拓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丁麗娜.初中生于名著閱讀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
[2]韓春萌.當前文學經(jīng)典名著教學的誤區(qū)[J].江西教育科研.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