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蘭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共性要求。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閱讀能力;培養(yǎng)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共性要求。傳統(tǒng)語文教學當然也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但其弊端也不言而喻,其中最重要的是忽視對本文的整體把握而更多地是在老師引領下的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另外,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存在一元化傾向,強調同一性思維,不注重學生對文章的自主解讀。所有這些從根本上無益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1]。
一、課前預習階段該怎么做
在課前預習階段,如果教師能有效避免長期以來布置預習任務時候的機械化、任務化、即興化,那么學生的預習效率或許會有一定的增長。無論是哪一種預習方法,我認為務必要完成兩個任務:促進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形成;對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有效指導和監(jiān)控。
1、去機械化,增情境化。一般而言,對于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有距離的知識點或者技能,教師就要想辦法通過藝術化的教學技能和方法來填平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溝壑,讓他們實現(xiàn)與文本真正的溝通,而且這種溝壑要在他們沒有接觸之前就填好。絕大部分古詩詞的內容都和學生目前的生活經驗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思鄉(xiāng)情懷,就是一般學生所難以真正體會和理解的。此時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如果沒有針對每一篇古詩詞的特點去指導學生預習,那么所有的古詩詞預習任務都會是機械化和模式化的,其效果必然很差。
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為例。這是一首表達旅途思鄉(xiāng)主題的古詩。那么教師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考慮設置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①請學生用一組簡單的詞語來形容和同學,老師分別時的情感體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初步喚起思鄉(xiāng)的間接體驗,從而產生共鳴;②通過鼓勵學生想象,還原作者旅途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③讓學生用自己的內心感受詩詞中描繪的畫面,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嘗試描繪詩詞中的內容。
經過這樣的暖場活動,接下來學生在學習他們未接觸過的古詩詞過程中,就會表現(xiàn)出對這首詩或討本身內容的一種具體、形象化的理解。詩詞本是一種濃縮的藝術,如果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理解將其內容充實化,就是他們理解文本的開始。
2、去任務化,增生活化。如果教師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沒有提出對古詩詞朗讀和朗誦的要求,那么談對于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能力的培養(yǎng),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在這一過程中,假如教師只是定期給學生布置朗讀和背誦的硬性任務,然后再機械地在課堂上檢查背誦是否過關,長時間下來未免有些缺乏新意,學生心理上也會產生些許抵觸,久而久之學生的朗讀水平會越來越不盡如人意,因為他們已經將其視作一種被迫完成的任務。對于每一篇古詩同,在起始階段,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初步學會朗讀古詩同的基本方法,特別是停頓、重音等方面的指導,最好是用學生巳經會背誦的古詩詞舉例說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加深對這些朗讀技巧和方法的理解和吸收。然后教師設置預習任務時,可以設置得更加生活化、更靈活一些,關鍵要有讓學生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的作用,要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意識。例如,學習《錢塘湖春行》時,可以布置以下預習內容: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有詩詞,結合學校、家里、社區(qū)的一園一景、一草一木,將已學過的和正在學習中的詩詞,“串燒”成一段歌詠春天的美妙話語,寫在自己的預習本上,準備課上討論,賢求當堂有感情地朗誦出來。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就會漸漸提升,因為他們不僅收獲了朗讀的基本技巧和規(guī)范,還提升了知識遷移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3、去即興化,增常態(tài)化。如果教師僅僅著眼于提升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而沒有對課前預習質量進行嚴格把控,那么就會使學生學習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可能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零散的,缺乏系統(tǒng)性。因為初中生對于該如何有效預習古詩詞并不明確,所以充實學生預習階段的認知策略這一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而且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常態(tài)化、有序化。
這部分環(huán)節(jié)對教師主要有兩個要求:一個是在平常的課前預習要求中,逐步滲透一些認知策略,比如復述策略、精加工和組織策略等。例如,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一些名句應該時常強化自己在批注、畫關鍵詞等精加工策略方面的能力;在朗讀預習中,應該用模塊記憶的組織方式將詩詞內容形成有效鏈接,然后逐一提取信息。這些都是對學生學習策略很有效的輔助方法,也是文科預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另一個要求就是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學習習慣的要求和方法的反饋指導。指導務求精細化、可監(jiān)測化、系統(tǒng)化,可以針對不同學情定期監(jiān)測,及時反饋評價,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認真地對待預習環(huán)節(jié),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習慣,這樣課堂學習才有必要的保證[2]。
二、課后鞏固階段怎樣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說課前預習提升是學生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前提,那么課后鞏固則可使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得到質的飛躍。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實效性:以類文賞析為抓手。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和培養(yǎng)是關鍵。所以筆者建議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同一類型文章(以下簡稱類文)的分析、鑒賞、評價乃至重復的誦讀,來強化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解題思路,同時也培養(yǎng)并保持自己對古詩詞的鑒賞敏感性。
這種遷移能力可以按照主題來劃分。例如:學完王維的《使至塞上》之后,教師可針對他詩詞中經常體現(xiàn)出來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點來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類文可以是《竹里館》、《山居秋瞑》等,以此來體會“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來品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畫結合的特點。
2、注重系統(tǒng)性:初步形成知識的模塊化和組織化。到了一定階段之后,教師有必要將以前的內容做一個有效梳理,將鞏固和遷移知識模塊化和主題化,這一點對于學生尋找記憶點和歸納技巧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既可以按照教材單元分類的方法來組織復習和鞏固強化,也可以多換幾種角度,比如以“山水田園”為題材的詩詞,可以尋找一下它們在意象選擇、藝術手法上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再如以“藝術手法”為一個模塊,讓學生再細分其中的內容,從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擴充他們的知識庫,讓他們的學習內容更加系統(tǒng)化,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學有所成[3]。
參考文獻
[1] 尹曉紅.淺談初中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教師版,2010(12).
[2] 張次富.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6(17):58.
[3] 朱小麗.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新課程:上,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