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
摘 要:“教育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教育工作是一門藝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講究方法。只要我們教師在語文學習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懈的努力,就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使他們主動、快樂地學習,為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終生受益。
關鍵詞:語文教學;良好習慣;朗讀;寫作;自信心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甚至直接影響著學習成績的提高,影響著一個孩子的一生命運。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語文成績好的同學往往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哪些良好的習慣呢?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時,手腦并用,邊讀邊思考,并動筆勾畫圈點,尋章摘句,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遇到生字新詞,要隨時請教字典和詞典,準確地掌握生字新詞的讀音、含義和用法,并摘記備查。課堂上,要做好聽課筆記,對于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也應該及時記錄下來,及時查閱資料,或請教同學、老師,以求解決。讀書看報,同樣要勤于用筆,將諺語、格言、警句、佳詞摘抄下來,以備查用。有條件的還可以搞點剪報,分門別類,裝訂成冊。知識積累多了,也就成了學問。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勤于動筆、日積月累對于豐富語文知識的重要性。
我認為“動筆墨”應該包括下面三個含義:一是學習時要用符號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二是隨時將課本或學習資料中的精彩之處摘抄下來;三是經常寫一些心得體會。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進行圈點批注,大膽質疑,把握要點,頭腦也在思考,感情也會受到觸動,這些都來源于課文中的一些觸發(fā)點,而這些觸發(fā)點很多都是課文主旨的具體體現(xiàn)。在學生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圈出自己感悟較深的詞句,圈出文中關鍵的詞語或句子,大膽質疑,探究分析,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作好批注,從而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平時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賞析的角度、方法,課堂上一步步訓練,課后布置按照老師教的方法進行閱讀練習,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二、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習慣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不僅識其字,解其意,而且用心思考和感悟。也就是說,當我們只用眼睛去“讀”書時,大腦獲得的信息比較單一,甚至還會差錯,當我們不止用眼睛看,還開口誦讀的時候,不僅運動了口腔器官,而且讀出來的聲音又作用于耳朵,學生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就會成倍提高。可見,朗讀確實是學習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同時朗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閱讀教學,要訓練這種敏銳的語感,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感受中去接近作者的“旨趣”。要達到這一目的,朗讀當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對于這一點,恐怕每個語文教師都有過或多或少的實踐體會的。
當然,朗讀的意義還在于它不僅是“讀”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能促進聽、說、寫三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讀得不當,哪些地方沒處理好,并及時作出調整改進,這就鍛煉了聽的能力。有時候,為了讓學生朗讀得更好,教師會自己范讀或播放朗讀磁帶,無疑也是對“聽”力的促進。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話一語道出了朗讀、熟讀與寫作的關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我在教學中,每篇課文都給學生范讀,每節(jié)課都給學生至少10分鐘以上的朗讀時間,并要求學生每天朗讀一篇好文章,每星期舉行一次小組的朗讀比賽。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多表揚,少批評,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平時多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于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特別對于學困生,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有智力發(fā)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關愛的營養(yǎng)不良,有學校教育的知識斷層。作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利用學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知識為依托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轉化,在生活和學習中多關注他們,用愛心去打動他們,并找出能切實有效地改善學生學習行為的辦法來。這樣做的目的,既是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四、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習慣
積累、模仿、探索、創(chuàng)新,鋪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積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因此說,作文,從積累開始。
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花鳥蟲魚、自然風光、人際關系、社會風貌等,還有你面對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審美和創(chuàng)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觀察、理解、提煉生活,何愁寫作時無米可炊?積累生活的最好辦法是寫日記。葉圣陶先生說:“應該隨時動筆,寫日記,寫自己種種要寫的,這才可以使自己寫作越來越強?!薄肮ぞ吣迷谑掷铮仨毑粩嗟赜眯牡厥褂?,才能練習熟練技能的,語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因此,我們除了讓學生每學期寫八篇作文外,還規(guī)定每人每周寫一、兩篇隨筆。學生一開始感覺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枯燥無味,沒什么可寫。我就在上作文課時讓學生展開討論:隨筆寫什么?通過熱烈討論,同學們發(fā)現(xiàn)原來隨筆可寫的太多了:像老師、同學、朋友、家人……;像游戲、做操、學習……。此時,學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寫進作文。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來。我還選出每次習作中的優(yōu)秀習作當堂范讀或者翻印,供大家閱覽欣賞,激勵學生養(yǎng)成經常寫隨筆的好習慣。實踐證明,寫隨筆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
“教育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將使他們受益終身。當然,良好的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yǎng)成,沒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沒有好的效果。良好的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積累,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2]老子道德經.
[3]劉永勝.行字歌訣.
[4]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