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玥
摘 要:在音樂的教育教學中,出現了學生喜愛音樂但在音樂課上卻不知怎么來表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若要探求其背后的成因,必然有許多因素,但令我最有體會的是: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兒童的心理特征,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不高等諸多問題的產生,故而便想到對這方面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于是主要從兒童心理特征,如何在音樂中采用恰當的方式引發(fā)他們的興趣,進而喜歡上音樂課,這幾點展開論述。
關鍵詞:兒童心理;兒童本位;音樂教學
總體而言,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是非常喜愛上音樂課的。由于進入小學階段,科目的增多,在校時間的增長,年紀的增長,使得他們非常珍惜一星期為數不多的音樂課。音樂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生們的樂園,成為其精神放松的棲息所。那么作為一名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師,更覺得在其中扮演他們所喜歡的角色,從幼兒園到小學這一年的過渡,這個角色似乎有點難度。要讓他們如何正規(guī)的接觸音樂課,接受音樂課,并且學好音樂,這個問題讓我一直都在思考,我覺得首先要走進他們,親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特征,懂得以怎樣的方式可以撩動學生快樂的心弦,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求知欲,進而從中獲得有益的情感體驗和初步的音樂技能。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若是以兒童本位教學為主導的話,必然首先要做得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對某個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從兒童心理學上來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占據主要位置。一些教學的場景,比如特別的聲音,奇怪的圖案,風趣的游戲往往會讓學生在無意中注意,這是有效展開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前提。在《奇妙的聲音》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就有意的從他們的心理特征出發(fā),設計關于展示各種名族打擊樂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前搜羅各種樂器的聲音。這些樂器形象聲音各有特點,是學生平時很難接觸到的樂器,聲音有趣,對比明顯。在為學生播放圖片的同時打開《鴨子拌嘴》的音樂,為了捕捉他們的好奇心,每一個圖片的切換播放的方式都充分利用PPT的功能,一個虛擬的拌嘴的場面展現在他們眼前,學生的氣氛在課堂上推向高潮,從而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不斷提升其注意力。正在情緒到達頂峰時,突然關掉音樂,畫面定格在兩只鴨子互相職責拌嘴的場景。老師開始提問關于鴨子在拌嘴時作用的打擊樂器已經這時候聲音的特點的一些問題,學生似乎都被帶入到這樣的場景中,也似乎都變成正在爭吵中的鴨子,都能恰如其分得回答我的問題,再切入到音樂教學中去形象而又生動,非常有效率,在筆者的實踐中,以這樣一種方式常常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要始終抓住學生的,必須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的選擇在兒童本位的前提下,必定要考慮到揣摩到學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征,比如認知情況,想象能力、思維方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想象主要是模仿式的、復制性的想象,思維方式主要是具象思維,所以我們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絕大多數是以有具體的音樂形象的音樂為主。比如打擊樂《鴨子拌嘴》,這是一部打擊樂合奏的作品,采用民樂打擊樂器的各自演奏技巧,通過音量上的反差以及音色上的對比,生動地描繪出一群鴨子嬉戲的畫面。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作品,而且也有利于我們的教學活動的安排。
在聆聽《鴨子拌嘴》之前,我先用打擊樂器來帶動學生模仿鴨子的走路,鴨子的呼扇翅膀以及鴨子的叫聲,此舉似乎將他們帶入一個鴨子的世界中,多次地請幾位小朋友模仿鴨子走路,模仿鴨子說話,甚至模仿鴨子吵架的形象。相信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一定會活躍課堂的氣氛,當學生帶上了美好的心情,教師及時切入到民族打擊樂器所演繹的鴨子拌嘴中去。在聆聽過程中我也分幾個步驟:第一步,整體上聆聽部分章節(jié)。時間不能長,因為他們對這類純打擊樂的作品沒有接觸過,用不了多久便會聽覺疲勞,然后注意力不集中,就在他們聽得有點困惑、有些不耐煩的時候趕緊暫停;第二部,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即當他們困惑時,老師開始解答,比如老師可以以學生的口氣提問:那么多樂器一起演奏實在太亂了,我們都聽不出來到底是哪一只鴨子在說話,是嗎?然后,請學生分別給不同打擊樂器取個名字,比如鑼——鑼鴨子,鈸——鈸鴨子,鼓——鼓鴨子……,對號入座,這時他們的具象思維能聯想到,在此基礎上去聽第二遍,第三部,承接著課堂下個環(huán)節(jié)——音樂實踐,學生參與打擊樂的演奏實踐。所以在聆聽前,教師還得緊緊圍繞著鴨子種種風趣的深情姿態(tài)等等,繼續(xù)鎖定他們的注意力。節(jié)奏和節(jié)拍的講解不宜專業(yè)術語化,盡量的擬人化,童話般的語速,語調,語勢。比如說鈸鴨子的拌嘴節(jié)奏是:呱——呱——(每小節(jié)兩個二分音符),鼓鴨子的拌嘴節(jié)奏是:呱呱呱呱(每小節(jié)四個四分音符),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向學生呈現出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含義,相信學生更容易去接受和理解。最后讓學生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節(jié)拍節(jié)奏不準確時常發(fā)生,教師應帶領學生一起以鼓勵和贊揚為主,同時積極的讓學生廣泛的參與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相互協(xié)作能力。如此一來的課堂必定是兒童本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肯定是希望上這樣的音樂課的。
此外,我們歌曲演唱的教學中,可以用增強肢體的律動來誘發(fā)其無意注意,從而讓他們更樂于學唱歌曲,我們常常在古裝電視劇里看到:一件私塾教室里,一位老先生,下面坐著十幾個小男童,搖頭晃腦的背誦三字經、五言絕句等等,其中的鏡頭——搖頭晃腦,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肢體律動,有利于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律動來更好地表現樂曲,分樂句的加入律動,一是有效的熟記歌詞,一是用身體的語言也可以來表現音樂。那么教師在歌唱教學中,也可以借鑒這樣一種方式,自己編一套簡單的動作,孩子們會跟著老師一起做,一起感受,一起陶醉其中。無疑,這不僅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親切感,還豐富了課堂的風景,讓他們在快樂的律動中歌唱,學習。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想學生所想,朝著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向努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學的必然途徑,始終圍繞著他們的心理特征做文章,抓住課堂中其心理狀態(tài)靈活的運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展開教學活動,相信一定會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愛上音樂課,喜歡音樂老師。
參考文獻:
[1]金曉霞.中國兒童歌曲百年發(fā)展歷程回顧[J].音樂時空,2014(11)
[2]佚名,雷捷.心是愛的家(兒童歌曲)[J].大舞臺,2012(02)
[3]傅滔.兒童歌曲《夢的眼睛》探析[J].歌海,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