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潔+魏宇
摘 要:小學生的寫作一直在無話可寫的窘境中備受關注,而這個問題解決的根源在于學生自身,但也離不開教師多方面的指導,比如構建和諧的寫作環(huán)境,讓學生的心靈放飛在生活實際中,敢于說,敢于寫,平時的教學中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體驗,以期在寫作中實現(xiàn)真情實感的無盡流露。
關鍵詞:作文;“無話可寫”;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的作文課應該提倡學生“我手寫我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在新課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處處皆語文已經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但是一到真正的作文課,面對一個個的作文題就猶如一座座大山,學生們個個眉頭緊蹙,無從下筆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孩子對著作文題一籌莫展,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頭腦里一片空白,實在沒什么可寫的。別人寫了大半,他剛寫個題目;別人已在修改,他才寫個開頭。一句話,如果沒人幫忙,他無論如何也完不成寫作任務,因此,如果說,對全班學生的指導,教師是“領路人”,那么,對于這些“無話可寫”的孩子,教師必須承擔起“領路人”的角色,要有足夠的耐心,運用各種實際有效的方法,帶著他們走出就在眼前的困境。
一、引導觀察,捕捉習作素材
我們努力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平淡瑣碎、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習作素材,豐富表象的儲備量。引導學生觀察時不僅要用眼睛看,去觀察周圍不斷變化著的事物,還要用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通過引導,讓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對身邊事物總保持一種新鮮感:別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別人知道大概的,自己觀察得很仔細;同一個事物,每次觀察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擁有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才能不斷豐富生活儲備。誰的觀察能力強,誰善于發(fā)現(xiàn),誰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材料。
二、參與辯論,提升思考力
只有用心靈去思考、創(chuàng)作而來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八伎剂Α辈蛔悖此剖切W生寫作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是思考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鍛煉與訓練逐漸形成和提高的。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學生開始一些辯論活動,來提高小學生的思考力。如針對“老師該不該拖堂?”“周末需要不需要補課?”“當班干部到底好不好?”等問題讓學生進行辯論。既然是辯論,勢必會激發(fā)小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他們就會主動調動起自己的思維,用心去想,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橫向或者縱向地去思考、探索,并嘗試用合適的語言進行表達。當辯論進入到你有來言我有去語的狀態(tài)時,說明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拓展。
就如同偵破案件必須要學會推理一樣,寫作同樣也會將推理運用其中,推理的運用也是鍛煉小學生思考力的有效途徑。班里總是難免有的同學作業(yè)本或者書找不到了,去哪兒了呢?引導學生去經過推理將原因找出來;校園里的花草被踐踏得不成樣子,誰干的?推理是否會出結果并不重要,關鍵是讓小學生通過推理過程進行了思考力訓練,也給他們的寫作提供了非常生動的素材。
三、發(fā)揮主體,訓練學生語言
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證明:能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衡量小學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作文教學活動中,習作過程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思維、主體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學生啟動積累、獨立思維、組合加工的過程。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小學生習作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教材中還就習作做出導向: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實際上,這里強調的是教師盡可能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也許那種成人無法體會到的童真、童趣、童樂、童語,對于教師來說是膚淺而直接的。但我們要知道:這是習作主體的真實反映,是其認知、理解、情感、思想、語言等綜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體驗的獨特感受。教師要改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必須自始至終地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體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礎上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加強作文教學,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四、開展課活動,豐富作文素材
我經常利用周六周日布置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主要是使學生通過活動,親身感受到作文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興趣,增加體驗,培養(yǎng)能力,形成主動在生活中觀察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課外實踐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來完成。
比如,“周日我當家”活動,由孩子獨立完成。讓孩子負責安排周日這一天全家的生活,讓孩子從時間上、金錢上來規(guī)劃,感受父母的辛苦,感受統(tǒng)籌安排的重要性。
又如,“找街頭錯別字”活動,由小組合作完成。利用周末上街,或者放學路上,或者馬路兩旁的招牌里,或者廣告霓虹燈里等,找出寫錯的,或者不規(guī)范的漢字,記錄下來,課堂上進行討論匯報。搜集時間為一周,弄不清楚的字查字典解決。
孩子們通過找一找、記一記、查一查這一系列的活動,漸漸懂得,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的方塊字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炎黃子孫,如果不能正確運用、書寫祖國的文字,多不光彩?。∷砸院笤趯W習中,每個人都必須端正態(tài)度,準確地掌握漢字,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漢字。
再如,“給父母洗腳”活動,由孩子獨立完成,并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有的孩子寫的是順利地完成任務,家長十分高興,夸孩子懂事;有的孩子寫的是因家長的固執(zhí)不能“做完作業(yè)”,十分委屈;有的孩子寫在家里嚴密“偵察”,待媽媽正要洗腳時發(fā)動“襲擊”,嚇了媽媽一大跳;有的孩子寫給媽媽洗腳時,發(fā)現(xiàn)媽媽的腳冰冷冰冷的,腳趾凍得通紅,十分心疼;有的孩子寫父母外出打工,只有年邁的奶奶又當爹又當媽地照顧自己,這次主動給奶奶洗腳,奶奶忍不住老淚縱橫。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真實的生活,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總之,對于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的孩子,在他語文積累不夠、觀察生活不細的情況下,教師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找米下鍋”來解決溫飽問題,也就是要針對作文要求及孩子的實際情況,找出對策,幫助學生走出“無話可說”的困境。把第一步走好,才可能走遠,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才可能使寫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從內容人手”,對于作文上的學困生更重要。
參考文獻:
[1]吳映紅.關于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4).
[2]楊成.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J].考試周刊,2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