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斗尕吉
【關鍵詞】 小學科學;探究課;教材內容;
教學時間;資源;材料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7—0113—01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與語文、數學等課程相比,科學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科學探究更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探究方式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但是,受班級較多、科學探究室相對較少、科學課大多集中安排在下午、農村學校科學探究室冬季取暖效果差、科學課被隨意擠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學校科學探究無法按計劃完成,導致學生無法參與探究,更談不上培養(yǎng)科學興趣、訓練探究方法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了。為此,我認為需要因地制宜,從以下幾方面上好科學探究課。
一、重組教材內容
我國地大物博,南北地區(qū)氣候差異很大,同一地區(qū)的物候現象也往往存在不同,科學教材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并沒有也無法充分兼顧各地的實際情況,比如六年級下冊《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安排在春季學期開始,初春季節(jié),北方和高海拔地區(qū)的昆蟲還處在冬眠狀態(tài),找不到活體昆蟲,只能觀察標本之類,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觀察興趣,也不會有很好的觀察效果,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這部分內容調整到一個月之后進行,學生才能更好地在放大鏡下暢游昆蟲世界。六年級上冊《校園生物大搜索》、五年級上冊《蚯蚓的選擇》、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三年級上冊《植物》《動物》、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周期》等教學內容都應該根據氣候和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重組。
二、調整教學時間
在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針對科學探究室較少、授課時間安排比較集中、上課進度又相差不多的實際,科學教師應該主動協調,將一部分探究課調整到自習課、課外活動等時間進行,也可以與其他課教師協商調換課程,保證學生的探究機會,絕不能用說教、演示、閱讀等代替探究。教師因病因事請假,或因學校集體活動占用的探究課,也應盡可能找時間補上。
三、積累探究資源
有些探究資料是探究室中沒有的,或者只能是一些模擬演示。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我們隨時記錄發(fā)生在身邊的現象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科學教師更應該養(yǎng)成利用手機等積累探究資源的習慣。比如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有關日食、月食等的初步認識,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儀進行演示,也可以尋找到很多影像資料,但如果在日月食過程中教師自己攝錄了視頻資料,以校園、街道、山河等身邊的環(huán)境相參照,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厚,畢竟學生對身邊的事物更有親近感。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等內容都可以很好地借用這種方式進行探究。
四、搜集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科學探究教學的基礎,也是開展好科學探究活動的前提條件,因此,探究材料的準備是科學探究教學的關鍵。探究室再大也不能包羅萬象,引導學生挖掘大千世界里的探究材料,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力。如在進行《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探究前,先告訴學生探究的目的,讓學生自己尋找探究的材料,螞蟻、蚊子、蒼蠅、蝴蝶等學生身邊能找到的昆蟲都有可能成為探究的材料,會極大地豐富探究的內容。五年級下冊《造一艘小船》、三年級下冊《做一個指南針》等眾多的教學內容,都可以指導學生從校園、家庭、社會,甚至自己的書包里搜集探究材料。
五、拓展探究的場所
有些探究在探究室里進行會受到時空限制,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其他環(huán)境進行實際操作。比如種子的發(fā)芽,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家的陽臺花盆之類作為探究場所,用不同類的種子進行探究,觀察現象,總結規(guī)律;農村的孩子更可以利用花園、田地等場所進行范圍更廣的探究。而六年級下《環(huán)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fā),讓學生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可以帶領或指導學生去看自來水、河水、雨水、污水處理廠等,通過廣泛的實地探究,了解水污染的成因和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并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huán)境保護行動。
編輯:張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