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蘭
【分類號】G633.3
摘要: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小說通常是內容豐富、情節(jié)曲折多變、蘊含的主體也比較鮮明,因此小說的教學也應該是多種方式進行結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初中小說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感知、理解以及欣賞和創(chuàng)作小說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小說的審美教學,通過各種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提高小說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
新課程改革之下的新課標中指出初中語文小說的學習是屬于審美層次的教學,教師不斷加強小說的審美教學,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同時對于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也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要不斷重視小說教學中的審美教學,培養(yǎng)學生在小說學習中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時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一、初中語文小說學習概況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二十多篇優(yōu)秀的小說,內容豐富,包含了不同年代的小說。而很多小說中不僅體現了不同層面的教育作用,還反映了小說中所包含更深層面的哲理問題。課本中的每一篇小說都是經過編寫教材者精心挑選的文章,它具有深刻的代表性,而且適合中學生學習理解,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而小說通常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教師通過小說的教學可以使得學生更好的了解當時的社會,更好的體會寫作者的意圖,從而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基本道德品質。小說中所表現的情感非常豐富,通過對這些經典的小說進行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綜合的表達能力,真正理解和體會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美。
二、語文小說審美教學的現狀和不足
1、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對小說審美的沖擊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基本素質以及文化品位素養(yǎng)也有普遍的差異。但是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根據小說情節(jié)所表達出來的觀點而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而忽略了小說本身的教學,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審美標準。
2、語文教學中對小說審美教學的知道不夠全面
由于語文教學引導方式的不透徹性,這就導致學生對審美的思維方式認識的不夠全面。通常在教學中,教師多重視理論教學,但是忽略了實踐方面,在講課過程中,也只是簡單的給同學講解文章內容,但是沒有引導滲透,讓學生真正融入小說,體會寫作者的意圖,所以學生對小說審美的內涵以及側重點沒有很好地掌握。
3、小說本身的特殊性
小說的特殊性在于它相比于其他類型的文章來說字數較多,篇幅較長,這就導致教師在小說教學過程中有了一定的困難。教師在備課中由于小說篇幅長所以要講的知識也比較多,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效,所以在實際授課中往往不能很全面。所以這時候就要求教師要突出講解重點,對于簡單或者很好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課下自己學習或者提前預習。其次,由于我們現在距離作家創(chuàng)作的年代已經很遙遠,所以教師應該通過創(chuàng)作背景的分析更好的進行小說教學。在《范進中舉》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文章是通過描寫老秀才范進參加鄉(xiāng)試考試中舉人一事,重點講述了他得知自己高中后喜極而瘋以及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前后判若兩人的表現,從而刻畫了一個科舉制度高壓下心靈極度扭曲變形的封建世人形象,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但是由于這篇小說講述的是清代科舉制度下士人的經歷,所以教師應該結合清代科舉考試制度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明白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意圖,才能更好的發(fā)現小說中的情節(jié)美。
三、有效的進行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
1、利用“建構主義教學法”
建構主義教學法即是在一個淺層面上理性突出教學工具的重要性,但是不考慮學生主體感受以及在一種體驗性的情境中體現出的一種雙重否定。教師首先要自己融入到小說的氛圍與情境中,再通過課堂教學以及各種手段、肢體語言等有效引導學生也融入到這種情境中,同時結合作品所給出的一些畫面,引發(fā)同學進行合理想象,使得小說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里更加活躍鮮明。
2、使學生在自我建構中發(fā)現美,開闊思維空間
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小說全方面的分析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健康全面的審美水平,培養(yǎng)他們能夠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美,在自我建構中發(fā)現美的能力,進而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不斷開闊自己的思維空間。因此,教師在小說教學中,要積極合理引導學生,帶他們發(fā)現、欣賞小說中的美,從而不斷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小說的靈感。
在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辨析主要人物。教師:從標題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合理引導,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之后讓大家尋讀課文,分組討論,最后確定一個人發(fā)言。學生回答完后,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對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游船上,而真正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雖然于勒不是主人公,但是他在一家中占據重要位置,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接來下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理讀情節(jié),提煉概括情節(jié)內容。隨后讓學生分組去探究小說的情節(jié)中的美,最后教師概括后板書總結。學生對小說的情節(jié)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品讀文章,評說人物形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文章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去品析主人公以及于勒的形象,更好的理解、發(fā)現小說中的美。
結束語:
初中小說審美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小說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的將一些太過理論化的審美知識授教給學生,應該結合多種方式進行教學,積極合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小說中的美,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同時學生在自己閱讀小說時,也應該積極融入到小說中,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寫作者的意圖。在閱讀后也可以積極與教師和學生交流,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及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艷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4):143-143.
[2] 邱富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探微[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2):87-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