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一大部分是對該語言所蘊涵的文化的了解與運用。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文化意識”被列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授文化知識、培養(yǎng)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已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從三方面提出了對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 ; 課堂教學 ; 文化意識 ; 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5-0110-01
《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除了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能力、學習興趣和策略的培養(yǎng)之外,還特別強調要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F(xiàn)代社會全球化進程很快,文化的流動與滲透也日?;私馕幕町?,增強世界意識,符合當今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但是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教師忽視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導致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生。而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既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也是在文化中理解運用語言,提高對英語和別國文化的興趣。興趣培養(yǎng)起來了,學習動力就有了,因此文化的滲透對語言的學習是重中之中。新教材在五六年級英語用書中加入Culture time,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能進行流暢的英語交際是英語學習的目標之一。教師應該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經歷理解能力等因素下,積極滲透文化比較與展示進入英語學習甚至是日常交流,循序漸進地滲透文化意識。
1.利用具象差異滲透文化意識
新教材的Culture time 中無不是利用中西文化的具象差異滲透文化意識。教師在組織Culture time教學時,不僅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輸送給學生,還要適當?shù)貙胗⒚绹业奈幕?。在新教?A Unit 6
2.利用課堂教學加深文化意識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而且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接觸的時間也最長。課堂教學可以說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主要陣地,課堂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滲透進文化比較,這對學生培養(yǎng)母語與英語的關系甚至帶動其他人文科學的學習都有巨大推動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將英語文化意識滲透體現(xiàn)在英語知識、技能傳授中,也可以設置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例如在新教材6B Unit 3的Culture time 中講到東方人以粥和饅頭為早飯,而西方人則以面包為早飯。筆者讓學生自己通過上網(wǎng)查閱相關信息,究其原因。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閱則可以得知因為東方靠近地球以南,適合種植水稻;而西方靠近地球的北面,適合種植小麥。通過任務式的自主探索,學生可以牢固掌握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同時教師也可以制定課堂規(guī)范,促進文化知識的內化。
3.挖掘第二課堂,拓寬文化視野
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通過開展不同的興趣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耳濡目染英語國家的文化,我們可以在教學樓上張貼圖文并茂的英語諺語和格言,宣傳欄里張貼英語國家簡單有趣的帶有解說的圖畫故事,課前或課間的英語歌曲等都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創(chuàng)辦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角,先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選拔,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本劇和童話劇為依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爭能以目標語文化成員的身份來參與表演。英語國家注重公眾演講(Public speech),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即時反應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意識和競爭意識。既了解了文化方面的知識,也體會到了學習英語的成就感。此外,讓學生自己就感興趣的方面做調查挖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同時根據(jù)時代背景,盡可能的挖掘新教材的Culture time,逐步擴展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寬度和廣度,幫助學生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李梅.小學英語教學也要重視英美文化知識[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11).
[4]李賦寧.英語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作者簡介:夏雷(1987.12),男,漢族,江蘇蘇州人,二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中小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