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慈行
摘要:交際教學法符合語言教學客觀規(guī)律,能夠較好地適應教學發(fā)展的需要。以語用學理論三大原則為指導,利用語料分析方法探究交際教學法與語用學之間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交際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肯定交際教學法在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流的順暢性與可理解性等方面的積極意義。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法;交際教學法;語用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7-063-03
縱觀近幾十年來的外語教學歷程,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學生大多掌握了“啞巴英語”。問題核心在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看重語法和詞匯,而忽略語言最基本的交際功能。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外語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目的是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交中能夠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另外,“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知識,更應該學會正確地使用語言。語言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跨文化體驗過程”。這些理論與當今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語用學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即交際教學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是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交際教學法與語用學
交際教學法的理論基礎(chǔ)是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理論。海姆斯從交際理論的角度向人們解釋語言的本質(zhì)。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對語言的研究不能僅局限于語言本身的句子結(jié)構(gòu),還應該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語言進行探索。因此,只解釋本族語的語法知識而不分析語言使用的規(guī)則是不全面的。海姆斯的一句著名格言是:“沒有語言使用的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變得毫無意義”。這就向人們闡釋了語言交際的重要性。
從廣義上來說,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的一門學科,關(guān)注的是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的合適性與巧妙性的問題。對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解讀更多地依賴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身份以及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說話場合、說話時間等附加因素。語用學是對那些語義理論未涉及的意義方面的研究??梢姡@里的意義研究有別于語義學研究。語義學研究的是詞語本身的意義,即固有意義;語用學研究重心則是詞語與語境密切相關(guān)的話語意義,即語境意義。更確切地說,語用學研究語言在實際語境中是什么樣子,能夠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意義,并且在不同的語言交際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語言。
二、語用學重要原則
語用學家萊文森(Levinson)對語用學的定義是“語用學研究的是在一種語言結(jié)構(gòu)中被語法化或編碼的那些語言和語境之間的關(guān)系。”簡單地說,語用學就是使用語言、理解語言的學問,是講究語言得體的學問。語用學包括許多范疇,對語言交際影響最大的是言語行為理論、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一)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
言語行為理論是研究語言使用的第一個重要理論,它的核心是回答語言是怎樣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這樣的問題。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英國牛津哲學家奧斯?。ˋustin),他主要提出了三個行為理論:言內(nèi)行為是指“說話”這一行為本身,它不能構(gòu)成語言交際;言外行為是指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言外行為寄寓于言內(nèi)行為之中;言后行為是指說話帶來的后果。言外行為是最重要的,也是語用研究最感興趣的領(lǐng)域。人們通過說話可以做許多事情,達到理想的目的。因此,在交際教學法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區(qū)分句子意義和會話意義,要學會聽懂弦外之音。比如當一個英國人委婉地說“I want to answer a call ofnature”時,他本意并不是做跟大自然有關(guān)的事情,而是指要去廁所方便。這個就是語言不僅用于“指”還用于“行”的例子。另外一個例子同樣證明這一用法:當說話人說“Look at the television”,他要對聽話人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不僅要求聽話人看電視屏幕,更重要的是關(guān)注電視正在播出的節(jié)目。懂得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是語言交際的中心問題,也是解釋和使用語言的關(guān)鍵所在。
(二)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為了準確而有效地進行交際,說話人和聽話人都要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這種共同信守的原則就稱為“合作原則”。它包括四個原則:數(shù)量原則、質(zhì)量原則、相關(guān)原則和方式原則。這是由牛津大學另外一位哲學家格萊斯(Grice)提出的。他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有時并不會直白地告訴對方某事,而是采用暗示對方的說法,在話語中包含其他含義。交談雙方總期望在交流過程中彼此能夠相互合作、幫助,并且雙方話語在既定的語境中能夠正確地理解。合作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數(shù)量準則是讓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際所要求的詳盡程度,既不多也不少;質(zhì)量準則是說的話真實、可靠,不說自認為虛假的、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相關(guān)準則是說話要貼切、有關(guān)聯(lián);方式準則是說話要簡練、有序、有條理,避免歧義和含糊不清。相關(guān)準則又被稱為關(guān)聯(lián)準則,這里強調(diào)的是說話人提供的信息要與正在進行的談話有關(guān)??匆韵吕樱篈:“水燒開了。”B:“我在洗澡呢!”A:“好,我知道了。”從表面文字來看,B所說的話和A的話并不相聯(lián),違反了關(guān)聯(lián)準則。但B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A對話語信息的要求,滿足了數(shù)量準則,是合乎講話原則的。合作原則的目的并不是要求說話人在交流過程中嚴格遵守這一原則。其重要性在于交談雙方可以違背這一原則,但是要表達出他們話語中包含的其他意思。合作原則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話語中的隱含之意。
(三)禮貌準則(Politeness princlole)
禮貌準則是英國語用學家里奇(L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共包括六個準則:得體準則指盡量少使別人吃虧、多使別人獲益;慷慨準則指盡量少使自己獲益、多使自己吃虧;贊揚準則指盡量少貶低別人、多贊揚別人;謙虛準則指盡量少贊揚自己、多貶低自己;一致準則指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增加雙方的一致性;同情準則指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加雙方的同情。里奇舉了下面的例子A:“我們會想念比爾和阿加莎的,對吧?”B:“是的,我們會想念比爾的?!蓖ㄟ^對話可以看出,B并不想念阿加莎,但是出于禮貌他沒有在后半句加上“但是不會想念阿加莎”。另外,里奇認為,在不同的文化中,禮貌準則也不盡相同。比如東方國家比西方國家更注重謙虛準則。西方國家則更重視得體準則。在交際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認識到禮貌的普遍性,又要注意到禮貌的特殊性。另外,在會話中禮貌準則與合作準則同樣重要,將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解釋違反合作原則的現(xiàn)象,能夠使會話得體,符合語言習慣。endprint
三、交際教學法中的語用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語言學習看作是積累詞匯和語法知識的過程。然而實踐告訴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具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語言知識與語用能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語言知識在交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習者在用目標語進行交流時應具備基本的語音、詞匯和句法知識。當然,這并非語言學習的全部,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同樣重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同步發(fā)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人們總是更加看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語用能力的提高。這樣造成的結(jié)果是我們在大腦中存儲的知識不能口頭地表達出來。即使能夠簡單地表達,也通常不為他人所懂。因此,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第二,克服母語的負向遷移。語用遷移是指學習者在目標語使用過程中,通常會將母語文化中的語言習慣運用到目標語中。如果母語語用習慣與目標語一致,這種情況是正向遷移;兩者不一致的情況則是負向遷移。由于正向遷移能夠保證交際順利進行,所以多數(shù)學者將注意力放在影響成功交際的負向遷移上,即研究母語的特定詞匯和句法如何被誤用,并成為目標語中的言語行為表達式。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會把母語說話規(guī)則錯誤地遷移到目標語環(huán)境中,從而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誤解。由于英漢民族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本民族的慣性思維也會影響到對某些含義的理解。在漢語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指的是最后的希望。而英文中的“the last straw”多指在經(jīng)過一系列打擊、重壓之后,最終導致垮臺的關(guān)鍵性因素。如英語諺語:“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駱駝負載過重,終因最后一根稻草而倒下)。這對我們外語教育的啟示是:要盡量讓學生避免母語的語用負向遷移。
第三,避免不同文化間的語用失誤。語用失誤是指聽話人沒能體會說話人話語中的隱含之意。這種情況通常發(fā)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結(jié)果造成交談雙方的尷尬局面,影響交際關(guān)系。不同國家的人由于生活環(huán)境、地域差異等因素塑造了不同的言語交際方式。他們在語言交流時總會形成語用差異。這種差異將引起交際障礙,造成語用失誤。例如,英國獨有的風俗賦予短語“to be egged and toma-toed”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在英語國家里,將生雞蛋、西紅柿拋向?qū)Ψ绞蛊潆y堪,多用于發(fā)泄對對方的不滿與憤恨,是侮辱對方的做法。然而,在中國并沒有這樣的習俗。如果不了解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的真實含義便無從談起。就生活方式而言,中國人對色拉比較熟悉,但對其隱含意義比較陌生。色拉多是由生蔬菜涼拌而成,于是西方國家人們通常用色拉形容資歷尚淺、處事輕率的年輕人。除此之外,“doggie bag”在英美人日常會話中時有出現(xiàn)。如果中國人單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個詞,自然會聯(lián)想到“狗食袋”,但其真實含義并非如此。在英語國家里,客人會向服務員要袋子,把吃剩下的菜裝在袋子里帶回家。事實上,“狗食袋子”裝的是人要吃的飯菜。只是出于面子考慮,借口說是喂狗的剩菜。在理解上述的英文表達時,就必須把語用意義考慮在內(nèi)。
考慮到交際教學法與語用學相關(guān)原則之間的關(guān)系,人們應該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交流的語用意義,進而從新的角度肯定了交際教學法的優(yōu)勢。通過交際教學法的理解與掌握,有助于克服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別國語用意義的認識困難,從而提升整體語用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小慧,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原因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2)
[2]Hymes,Thc Communicativc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俞東明,什么是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Levinson,Pragmatics [M],Cambridge:Cambridgc UniversityPress,1983
[5]李捷,何自然,霍永壽,語用學十二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何自然,語用學與語言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Leech,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83
[8]王催春,朱冬碧,呂征,跨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9]張敏燁,中西方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科學導報,2016(05)
[責任編輯:王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