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學校教育改革也面臨著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很多有上進心的優(yōu)秀音樂教師都在積極學習新課程教育理念,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中學音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教師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學校教育開始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不僅重視對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也關注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和近年來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使藝術教育由原來的“被冷落”向“藝術熱”轉變,很多家長意識到了藝術才能發(fā)展對于孩子今后學習成長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對孩子進行藝術培養(yǎng),為孩子報各種藝術類的培訓班。學校也開始重視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校創(chuàng)辦各種音樂社團,組織各種音樂文化活動。中學音樂課作為學校藝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藝術能力,發(fā)掘學生的藝術潛能,并且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個人音樂文化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師,我們要充分了解新課程對中學音樂教育的要求,從而確立正確的教育方向,不斷調整教育教學策略,促進中學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能力
中學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接受中學音樂教育的學生都是非專業(yè)的,因此,中學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多少音樂家,而是為了促進學生藝術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性質決定了中學音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但是,傳統的中學音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中學音樂的教學形式僅僅停留在教師“教”、學生“學”的呆板狀態(tài),學生缺乏一定的課堂參與性,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學生音樂學習熱情不足,音樂能力發(fā)展受限。有的教師甚至認為音樂課會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分散學生的學習精力,以至于很多文化學科教師占用音樂課,將音樂課徹底歸類為“副科”,這些陳舊的教學觀念使音樂教學的順利實施受到阻礙。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音樂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為核心,以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愛好為動力,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師,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提高個人的專業(yè)能力和音樂文化素質,為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音樂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使音樂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發(fā)展要求。新課程教育改革為中學音樂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來不斷調整的,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師,我們要有一顆向上進取的心,積極參與課程改革,不斷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從而獲得教學能力的提高,促進中學音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中學音樂有效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俗話說:“音樂是情感的藝術”,的確如此,音樂不僅為人類的聽覺帶來了豐富的音響效果,還直接作用于人類的情感世界,使人類產生各種情緒,涌現各種情感。當然,音樂中的情感內容并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音樂作品是基于人類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所創(chuàng)造的,在音樂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科態(tài)度和身心愉悅程度。廣泛聆聽音樂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音樂情感的獲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也是音樂感受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效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就拿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來說,在烽火不斷的戰(zhàn)爭年代,一代熱血青年就是靠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豐富的個人情感,創(chuàng)作了《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優(yōu)秀的民族歌曲,鏗鏘有力、斗志昂揚的歌曲旋律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情感因素對于個體情緒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此,我們在日常的中學音樂教學中,要善用教學技巧,將情感因素合理融入不同題材歌曲的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歌曲的同時,感受到歌曲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從而帶動個人情緒,準確把握演唱情感,使音樂表達更加到位。情感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產生對音樂的熱愛,培養(yǎng)高尚的生活情趣,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三、重視教學評價,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
一個人對事情的專注程度和做事的積極性都與個人的心理滿足程度有關,尤其是對于中學生來說,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關注與贊揚,因此,教師要了解中學生的情感需求,及時關注每一位同學在音樂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并多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教師在制定教學評價時要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和改善的功能,使教學評價具有整體性、導向性、發(fā)展性,切實推進中學音樂課程的發(fā)展與實施。不同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進行音樂課程評價時要從整體出發(fā),結合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差異,給予有針對性的評價內容,使評價內容符合每一位同學的發(fā)展情況。有些同學比較自卑,認為自己唱得不好,害怕同學們笑話,我們可以私下找其談心,指出他的個人優(yōu)點,并且給予鼓勵性的話語:“老師非常喜歡你的乖巧,你是課堂里最守紀律的學生,不過,老師更期待著什么時候能聽到你的歌聲呢!”這樣激勵性的話語能夠使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學重新拾回自信,并且為了不辜負教師的期望去嘗試突破自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班級學生的音樂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教師在制定教學評價時應當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位學生,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多用形成性的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使學生有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在被激勵中獲得持續(xù)的發(fā)展與進步。中學音樂教學評價還應當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比如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學科態(tài)度以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傊?,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評價時要將學生的個人能力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教學評價不僅限于教師對學生作評,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師,我們還要虛心接受學生指出的我們教學上的不足,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使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在師生互評的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都能夠獲得持續(xù)的發(fā)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的必然趨勢,中學音樂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如何促進學生藝術能力的發(fā)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就成為每一個新時期音樂教師的任務。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師,唯有緊跟潮流,適應新課程改革,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音樂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從根本上提高中學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喬樹平,吳鳳英,張云運.關注差異 促進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對北京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12).
[2]楊麗芹.如何做好一名中學音樂教師:對21世紀音樂教育體系下提高音樂教師基本素質的幾點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S1).
[3]于麗.論以人為本在中學音樂教學的實施途徑之一:合理運用流行歌曲對于提升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作用[J].大眾文藝,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