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章民
【摘 要】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性化,倡導因材施教,從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課改極大地調(diào)動了廣大一線教師的教研熱情,有效地推動了語文基礎(chǔ)教學的深層次發(fā)展,對落實素質(zhì)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這個教學的主體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套的滿堂灌式教學已經(jīng)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步伐。本文著重從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角度,結(jié)合日常的教學經(jīng)驗,對語文教學的提出幾點不成熟的見解,希望對語文教學有所借鑒。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實踐性;學生個體;主動性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chuàng)新氣息,給語文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樂見廣大教育工作者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投入到這次新課程的改革實驗中去。本文試就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談談一些不成熟的見解。
一、把語文教學放在各科教學的首位,真正擔當起基礎(chǔ)學科的作用
1.語文是只是傳承的橋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智慧幾乎都是通過先賢的文學著作傳留下來的。從《詩經(jīng)》、《史記》、《資治通鑒》、《左傳》、《論語》,到四大名著,每一部作品無不洋溢著民族智慧的芬芳。我們的先人是無比智慧的,他們?yōu)楹蟠粝碌呢S富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文化的精髓很大一部分都是蘊藏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學不好語文,就無法跟這些作品溝通,就無法汲取先賢的智慧,就無法讓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更不用說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
2.語文也是衡量人才知識與素質(zhì)的重要標準。人類情感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靠語言和文字來完成的,相對于肢體語言,語言和文字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簡單的例子:在每年的中高考當中,作文的分值只長不降。就是平時的工作應聘,一份起碼的簡歷是少不了的。此外,面試的擇才方式也有賴于口語表達,文雅清楚的談吐,往往讓面試者利于不敗之地。假如你才疏學淺,不能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在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受不出”了。
3.語文更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chǔ)。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理解感知,汲取知識的過程。文科的學習,自然離不開語文的知識基礎(chǔ),而理科的學習,更離不開語文知識作為排頭兵。如物理題時,審題分析、判定詮釋,答題歸納都要語文的支撐。
所以說,語文科在學習生活中占據(jù)著至高的地位,語文教學也應排在其它學科教學的首位。
二、理順思路,把握“教”的角色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平等地參與知識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利用。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應該是平等的,是學習陣線上的同盟,要彼此尊重,相互信賴,共同學習,構(gòu)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2.要做好老師,先做好學生,做學生的忠實聽眾。作為老師,我們首先是人,是教學當中的一部分,掌握的只是某個領(lǐng)域中的某些知識而已,真正的智者,是不敢妄言為師的。何況,作為教者,身在局中,難免為種種受困,不能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這時,我們更應該摒棄門第、學識之差,認真聽一聽學生的想法。
3.做真誠的賞識者。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每一步,需要我們的呵護。賞識孩子不能只憑自己自己預先設(shè)計的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guān)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光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還要關(guān)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xiàn),并給以適當?shù)恼坡暋?/p>
足球比賽有越位規(guī)則,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設(shè)立越位規(guī)則,防止安全隱患的發(fā)生。
三、釋放學生個體,張揚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課程標準提倡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調(diào)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開展實踐性教學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和行為品質(zhì),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學生通過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參與實踐,豐富了語言知識,拓展了學習空間,積累了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另一方面,實踐能從課外向課內(nèi)輻射,促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需求課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做到以課內(nèi)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nèi),互為補充,優(yōu)劣得所。同時,實踐性學習能過有效地解決應試教育和素質(zhì)教育的矛盾問題。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迎合了靠死記硬背奪取應試高分的需要,雖然今天我們大喊實施素質(zhì)教育,但是,依靠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機制一下子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決。何況,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不可能一下子退出歷史舞臺。
重視語文教學的學生實踐,切合中學生的活潑好動,求新求異心理,能夠方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電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過程積極化,使學識保有較高的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習語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必將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實踐性教學,重在有目的的實踐
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從學生的學習層面上看,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讀寫聽說等語文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在這樣一種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陶冶品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具備參與社會實踐的基本能力。抓住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有助于學生擴大視野,增長才干,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個性特長,增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在群體性的學習實踐活動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與合作精神,是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等都能得到發(fā)展。因此,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教師的語文教學能力,都必須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新課程標準框架內(nèi),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始終指導這我們的教學工作。實踐性教學,重在有目的的實踐。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實踐設(shè)計,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而開展,確?;顒佑械姆攀?,點到為止。否則,無休止的實踐活動只會在學生的歡笑聲中悄然度過,笑聲停止,學生依舊,無法達到寓教于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魏書生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2]閆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