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到了眾多教師的重視。在新的教學背景下,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采用新的手段進行生物教學,這是當前每一位教師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闡述了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策略,希望可以為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與學生的良好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課堂是學生集中地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如何將重點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真正有所收獲,這不僅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位教師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靈活地采用多種方式設計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形式,以保證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發(fā)學生興趣
生物是一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可以借助生物教材中的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以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與思考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對生物學習充滿興趣,他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探究,才能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從而真正地實現快樂高效的學習,使得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
例如,在教學《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引入:“夏天到了,許多同學都發(fā)現自己的皮膚變黑了,這是為什么呢?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這個人的臉皮可真厚,是說人臉部的皮膚真的很厚嗎?為什么人們的膚色會各有差異呢?……”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引入教學,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也有助于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積極地發(fā)散思維,從而有助于生物課堂高效教學的實現。
二、借助信息媒體,豐富教學形式
信息技術手段的發(fā)展使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借助信息技術設備進行生物教學,教師不僅可以將晦澀難懂的生物知識直觀形象化,也有利于拓展教學的資源,通過有效的拓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從而有助于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在進行生物課堂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媒體作為媒介,豐富教學形式,營造出生動的課堂,以便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使教學的效果得到保證。
例如,在教學《物質運輸的途徑》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人體內血液的總體流向,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先通過復習的方式引入教學,并利用多媒體出示三種血管的關系圖,為學生接下來學習血液的循環(huán)打下基礎。在教學血液的循環(huán)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離開心臟后,我會有怎樣的旅程呢?當我旅程結束回到心臟時,我會進入哪個心房呢?”在提出了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思考,然后再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片,并為學生揭示答案。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看圖與講述同時進行,從而讓學生眼耳腦并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保證。
三、鼓勵合作探究,培養(yǎng)合作精神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課堂教學形式,其對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生物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初中生來說,有些生物知識學起來是有一定困難的,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他們很難真正地理解,而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合作討論,學生的思維會得到發(fā)散,他們對問題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入,從而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在生物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學《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為什么禁止近親結婚”。近親禁止結婚,這是大多數學生都知道的事實,但是其中的原因,學生卻不是很清楚。而學習了這一章的內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些學生可能很難一下子就說出其中的原因,那么通過小組成員的討論,學生的思維會不斷發(fā)散,他們的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的意識也會不斷增強,從而有助于有效教學的實現,也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
總之,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積極地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采用多樣的方式與策略進行教學,以探索出更為適合的教學方式,切實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蘇毓麗.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效率的幾點體會[J].成功(教育),2013(5).
[2]樊創(chuàng)功.學習、思考、探究、反思: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