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與綜合能力旨在提升學生的解題水平,進而在各種考試與練習中正確地解答出習題。但是往往在實際中,很多學生由于審題能力不高,不能理解好題目的真正用意,在解答過程中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必要的丟分。主要從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f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多方面論述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在小學數學習題的解答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不是計算,而是審題,只有有效的審題才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找到解題線索,獲得解題的思路,最終正確地解出題目。并且良好的審題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水平與計算能力,所以在各科教學中,教師運用科學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我將針對小學教學淺談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審題實際上是發(fā)現解題入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有具備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才能從錯綜復雜的知識結構中找到突破口。所以要科學地培養(yǎng)好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進而將各個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與梳理。就以小學數學的教學為例,在數學教學中往往要求學生能夠解答出各種應用題,而在應用題中需要學生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在雞兔同籠的習題中,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邏輯思維與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于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假設習題中提到雞兔總數為20只,而要求求出二者的數量,于是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往求解未知數的方向靠攏,進而想到解方程的方法。而題目中有兩個未知數,學生只學過一元一次方程,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題意設未知數,通過設雞的數量為x,則兔的數量為20-x,最后列出方程解答習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夠將思維過程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進而更快地在解題中找到突破口。許多學生審題能力差其實并不是因為他的閱讀能力差,而是因為相關知識體系不完善。所以在閱讀題目時,會有不知所云的感受。因此,構建相關知識體系是提高學生審題能力的基礎。
二、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研究發(fā)現,學生的審題能力不高主要還是因為知識運用能力的缺乏,在解題中不能找到知識的運用點,進而不知道要運用怎樣的知識來解答題目。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知識。就以應用題為例,許多學生閱讀題目后不知道題目給了哪些信息,以至于無法解題,最終獲得不理想的成績。其實這樣的題目很簡單,就是要求學生理解句子的本意,從邏輯上來解析這個句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傳授學生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在這類題目的解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類知識與題目良好結合,運用知識來完成習題。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能有效地運用知識來解答習題。
三、引導學生整理錯誤習題
在習題的練習中,很多題目的解題模式是通過不斷練習總結出來的,在過去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忽略了對錯題的整理,題目錯了就錯了,而不會去思考為什么錯,怎樣做又才是對的。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錯題,從錯題中總結解題思維,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審題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有些題目是有固定模型的,所以當學生掌握了模型,就能在審題時立馬找到突破口。于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一個類型的錯題總結起來,比如工程類習題,學生能夠從錯誤中發(fā)現,這類題目重要的就是理清工程隊之間的速率關系。于是教師就先以一道錯題為例,將工程隊之間的關系理清楚,然后再根據方程的知識列出符合題意的方程,最后再進行計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便學習到,以前做錯了這道題是因為工程隊的關系沒有理清楚,進而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模式。通過這樣的總結,能夠讓學生掌握有效的解題模型,進而再遇到同類題型的時候,能夠更快地找到思路,培養(yǎng)較好的審題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模型不等于固化思維,教師仍然要在學習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從不同角度來解決問題,這并不矛盾。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是為學生建立系統(tǒng)完整的學科思維,促進全面發(fā)展。并且,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只有清晰地審題才能為解題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教師始終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小學教師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挖掘可用的教學資源,采取有效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民培.注意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J].初中生數學學習,1999(12):56-58.
[2]吳永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