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艷
摘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良好習慣、能力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語文課程作為基礎學科中的基礎,更需發(fā)揮其重要的多功能及奠基作用。因此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實踐能力的內(nèi)容涵蓋了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涉及廣泛。初中語文新課程的編排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各單元設計了專門的“綜合性學習”板塊,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不過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片面認為語文教學首要任務是“教完課文”,往往忽略了“綜合性學習”板塊的教學,殊不知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大打折扣。本人從事語文課堂教學多年,通過不斷學習、探索,致力于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1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回歸到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學性,利用好文本,但不囿于文本,“進得去,跳的出來”。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關注學生這一主體的個性及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系列聽、說、讀、寫的實踐能力訓練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探究、實踐中,培養(yǎng)興趣,增長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在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中訓練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眾多教學實例證實:課堂教學中態(tài)度嚴厲、教法呆板,必然扼殺學生思維發(fā)展,無利于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他們像傀儡一樣,按照老師的教學思路,“鉆進”老師設計好的“圈套”。這種教學模式,注定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主見,更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盡力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愉悅的氛圍,這樣才能發(fā)展、張揚他們的個性,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達到預期目的。教師應該做到兩點:一是教師要轉變角色?!靶抡n標”要求,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伙伴。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就應做學生學習的朋友,而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在課堂上親和、幽默,課堂外經(jīng)常和學生交流,和他們作朋友,這樣他們才會敬你、愛你,才會在課堂上主動思維,動手動腦,參與課堂實踐。二是教師要尊重學生。既要尊重學生人格,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教師“不允許”學生犯錯,更不許學生“發(fā)雜音”,與自己有不同意見。一旦學生出現(xiàn)問題,便諷刺、挖苦,大大傷害了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放飛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出錯,允許學生大膽“說不”。輕松、和諧、愉悅教學氛圍,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是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實踐能力的訓練中來。
3師生對話,交流合作
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路人,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訓練。比如,不少教師在上預習課時,總喜歡選擇現(xiàn)成的朗讀配音給學生讀完,就直接進入正課。這種做法并不能很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踐中,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欣賞朗讀后,課堂上則由學生依學號輪流進行朗讀訓練,開始有些同學讀得并不好,教師及時予以輔導交流,經(jīng)過反復訓練,全體學生的朗讀能力都有大幅提高。
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做“導演”,流程設計好后,教師應該退到“幕后”,真正的學習、實踐活動由學生自行完成??蓪嗌蠈W生分成若干“學習互助組”,每組成員5—6名,搭配好先進、后進學生。實踐活動布置后,由各組成員合作、探究,然后推舉發(fā)言人在班上統(tǒng)一交流;教師主動參與組內(nèi)討論,并及時予以點撥、歸納。這樣,改變以往教師提問、僅幾名先進學生回答、其他學生心不在焉的教學模式,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實踐能力的訓練上來,實現(xiàn)真正的實踐訓練。
教學如同登山,只有攀登到最高處,才能放開眼界,領略到波瀾壯闊的大千世界,感受到“一覽眾山小”的無限風光。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論篇幅長短,都應選好“制高點”,并引導學生站在制高點,俯瞰全篇,駕馭全文,進而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提高實踐能力。如在教學議論文這一文體時,可從分析文體特點入
手,抓住這一制高點,啟發(fā)學生勇于探究:“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圍繞這一論點,用了哪些論據(jù)進行論述?你可以補充類似的論據(jù)嗎?”、“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經(jīng)過反復實踐訓練,學生對學習議論文有了教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方法。
4重視積累,強化發(fā)散思維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課堂始終。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機會,精心選擇發(fā)散點,訓練實踐能力。每學一篇課文,教師除引導學生掌握、積累語文基礎知識,還須延伸把握與課文相關的詩詞等內(nèi)容。這對于學生理解、把握全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實踐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課堂上,切忌“滿堂灌”,一定要給學生留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延伸。如學習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春》,課后可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背誦積累優(yōu)美的文段;將自己認為美好的景象進行繪畫;聯(lián)系學過的詩詞,背誦理解與之媲美的詩句;發(fā)揮想象,放飛思維,動筆寫寫生活中的美景……通過這些訓練,可以從不同角度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實踐能力。教師更應該在這一過程中擔當好引領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設計適宜的訓練題目,分層次進行。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fā),興趣盎然,在愉悅的氣氛中達到實踐能力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