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娟
【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是拓展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式,更關注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和速度,更關注學生在多種多樣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群文閱讀把閱讀教學由“單篇”引向“群文”,但它依然是屬于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閱讀教學范疇,我在開展二年級群文閱讀教學《一對事物一首詩》一課時,基于學生的學情特點,有效選擇了短小的詩歌,引領學生對群文閱讀材料進行了初步的感受、質(zhì)疑、探究、品味、仿寫和有感情地朗讀,這濃濃的“語文味”即語文特色,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學生們精彩的表現(xiàn),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語文味;質(zhì)疑設問;品味語言;感情朗讀
群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形式,它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把閱讀教學由“單篇”引向“群文”,但我認為:群文閱讀教學它依然是屬于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閱讀教學范疇,我在開展二年級群文閱讀教學《一對事物一首詩》一課時,基于學生的學情特點,有效選擇了短小的詩歌,引領學生對群文閱讀材料進行了初步的感受、質(zhì)疑、探究、品味、仿寫和有感情地朗讀,這濃濃的“語文味”即語文特色,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學生們精彩的表現(xiàn),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如何營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間顯得很重要。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現(xiàn)師生互動是營造這一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良策。古訓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在疑。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維、學會學習的有益嘗試。一開課,我出示本課的群文議題:一對事物一首詩。讓學生認真理解題目的含義,再巧妙地設置了一個語言描寫與生活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一個問題情景:例如,議題是什么意思?全班交流。你在生活中,就一對事物一首詩歌,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這兩個提問,令學生們很快沉入其中,而津津樂道。例如,在引入群文閱讀時,教師要求學生每讀一首小詩,都要理出詩歌中的一對事物是誰?說說這一對事物之間相似的地方。又如,初步學習完五首小詩后,延伸性提問:五首小詩中,一個事物給主人公帶來了什么?這個三大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的新思考、新發(fā)現(xiàn)瞬間被點亮了,讀、寫活動也就很快開展起來了。
開始的引入議題、議題討論和最后的議題題拓展,都是一種典型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讓學生“活”了起來,并不斷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高見”。在這一過程中,能激起學生所思、所想、所寫,將自己的探究、思考,加以內(nèi)化、吸收和表達,學生的思考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以提升,群文閱讀課引領學生廣泛閱讀的的功能性作用就得以充分體現(xiàn)。當然,這種學習中的成功感反過來,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的課外閱讀興趣。
二、品味語言語用中的簡單修辭手法,感受生活中不同形象的相似,不斷激發(fā)著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是依托于文本,依托于對語言的品味,教師只要善于抓住文中關鍵而精彩的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咀嚼,初步感知生活中各種形象的魅力和美好,就不斷地刺激著學生表達的欲望,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讀到《螢火蟲》這首小詩時,天上的星星看到地上草叢中的螢火蟲時,詫異地說:“我們的同伴什么時候掉下去了?”引導學生品味“詫異地說”一詞時,這本是指人們的內(nèi)心活動,而在這里它將星星擬人化,將無生命意識的形象寫得有形可感,也更突出了地上的螢火蟲和天上星星的相似之處。又如,讀到《花和蝴蝶》一文中“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蝴蝶是會飛的話。”一句時,教師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花和蝴蝶的相似之處在哪里,誰在會飛與不會飛之間變化?從而,理解了作者是找準了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巧用暗喻的方式,將兩者之間的相似與不同,都充分地表達了出來,這簡單的方式也充滿有趣的文學魅力。
正是這種類似的品詞析句,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感受生活中藝術形象的神奇魅力,教師緊緊抓住議題:一對事物一首詩,引領學生感受簡單的語言表達,也有超越現(xiàn)實的魅力,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表達的興趣。這一點,從后來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參與“讀、寫小詩歌”的活動,以及所產(chǎn)生的作品來看,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三、有感情地朗讀,激發(fā)閱讀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惫湃说脑挕皶x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說明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尤其是在講求積累、感悟的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朗讀、有感情地朗讀也是我在本堂課上重點使用的教學手段之一。
如:師——早晨的日出怎么會和橘子有聯(lián)系呢?自由讀,抽生讀。男女賽讀。抽生回答。
師——《花和蝴蝶》有相似之處,《藍天和海》也有相似之處,孩子們這兩首詩之間,更有相似之處,你能找出來嗎?仔細讀讀這兩首詩吧!你更喜歡哪一首呢?為什么?
反復齊讀兩首詩。
我們再來美美的讀讀這兩首詩吧!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有趣,寫得美?
學生們正是通過大量的自讀、賽讀、齊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從語言文字中充分感受了生活形象的相似及其美好,對學生們來說,這樣的表達很簡單、易學,它基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似乎就在身邊,但又充滿神奇的魅力。而這為孩子們打開的一扇窗,這新奇的一切,都是書本、都是語言文字帶給孩子們的呀!對他們今后自我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yǎng)是一個多么大的激勵作用?。?/p>
四、仿寫,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融會體悟文本
仿寫符合小學生學習寫作的規(guī)律,已成為讀寫結合的形式之一。這里所說的仿寫,模仿的是作者的表達方法,是語言運用的一般技能。仿寫的訓練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結合本節(jié)課中五首小詩歌的特點,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了足足十二分鐘的時間,給出一些材料,讓學生們嘗試著寫一首詩。材料有:魚兒和船,彎月和香蕉,白云和棉花糖,竹葉和飛刀,蘋果和紅燈籠,圓月和玉盤……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理解、分析、比較和運用,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互相轉(zhuǎn)化。學生思維活躍,訓練扎實,從學、說到寫,由模仿到創(chuàng)造,知識和能力的轉(zhuǎn)換也就落到了實處。
我認為:在這一堂語文課上,不但讓孩子們領悟了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還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愿我們的群文閱讀課都有如此的“語文味”,重視閱讀興趣的激發(fā),以激勵我們的孩子積極參與到課外閱讀的行列中去!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2]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
[3]魏小娜.閱讀課型的新嘗試:群文閱讀.《教學大參考(語文教育論著評析)》[J]
[4]蔣軍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變革》,《語文教學通訊》,2014.03
[5]李祖文.關于”群文閱讀”教學的一些冷思考
[6]于瑩瑩.網(wǎng)絡文章一篇:《淺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