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琳
摘 要:沒有朗讀就沒有真正的語感,更有甚者,學生如果不能有感情地朗讀,就體會不到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所以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xiàn)在朗讀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學生朗讀準確率低,不夠流暢,缺乏感情。針對這些現(xiàn)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劃分朗讀小組以及分角色朗讀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實施
朗讀的作用是巨大的。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發(fā)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孩子能堅持大聲地朗讀課文,那么他的膽怯心理也會漸漸消失,性格也會隨之改變。朗讀不但要看,還要反復看,把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這就促使學生深入地體會文字作品的深層含義,有助于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減少詞不達意、言不及義的現(xiàn)象。朗讀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情緒,文章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氣勢美只有在朗讀的時候才能真正有所體現(xiàn)。長期堅持朗讀,學生就能掌握和吸收各類名家名篇寫作的精髓,寫作能力也會提高。
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朗讀的時候不能人為地增加或者減少詞語。朗讀之前,學生首先要掌握生字生詞的字音和字義,不能在讀的時候直接把它們略過去,這樣永遠也達不到學習的目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遇到生字生詞,首先要查字典,了解它的讀音以及在文章中的含義,動手查的過程也是加深記憶的過程。如在學習《綠葉的夢》時,文中有一句是“河邊抓泥巴,捏成碾磨、盆碗”,學生對盆碗很好理解,每個家庭生活起居都要用到,但是對于碾磨,生活在現(xiàn)代的孩子很難想象它的樣子,所以理解起來就有些困難。學生不理解字詞的含義,朗讀起來就會產生疑問,沒有信心。通過查閱字典、翻閱圖片,學生知道了碾磨的讀音“niǎn mó”,理解了它的字義,它是壓碎、研細谷物的器具,靠人力來推動碾子,把糧食碾壓成粉末狀。理解了生字和生詞,學生朗讀起來會更加有信心、更加流暢。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文中描述的情境
寫景的文章描述了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文章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課文《桂林山水》中作者就多處用到感嘆詞來表達情感,如“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等。這些贊美的語句如果不是發(fā)自內心地朗讀出來,一定感染不到周圍的聽者,自己更無法體會語氣詞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沒有到過桂林的人體會不到桂林的美,為了讓學生朗讀時帶有真情實感,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桂林山水的美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首先,老師可以向學生進行簡單的介紹,桂林山水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桂林山水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他們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通過介紹,學生對桂林的了解進了一步。接下來,老師可以利用視頻動畫展示桂林的風貌,如碧綠清澈的湖水、陡峭的山壁、行駛的小船、五顏六色的巖洞等,相信學生在觀看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哇”“呀”“啊”的感嘆。反過來再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地領會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并將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從而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三、劃分朗讀小組
學生自己一遍遍朗讀,難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同時,全班學生都在大聲朗讀的時候,難免有學生會在周圍聲音的保護下,偷懶或者開小差。這時,老師可以用朗讀小組的形式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首先,讓學生以前后桌為單位組成朗讀小組。小組內成員可以采用“你聽我讀”的方式,邀請別人為自己的朗讀提出寶貴意見。如在學習《翠鳥》時,文章第一句是“翠鳥喜歡停在葦稈上……”有的學生不注意,把葦稈讀成了“wéi gǎn”,這時其他小組成員聽到了就可以及時加以糾正。小組內,你讀一遍,我讀一遍,大家互相激勵,學生讀得一遍比一遍流暢,一遍比一遍更有感情。
四、分角色朗讀
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是由對話組成的。比如課本《倔強的小紅軍》中,有很多陳賡和小紅軍的對話,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有人念旁白,有人扮演小紅軍和陳賡。對話的過程中,要再現(xiàn)他們的語氣和心態(tài)。如小紅軍說“老同志,我體力比你強多了”,學生在讀的時候,要把小紅軍那種驕傲的語氣讀出來,好讓陳賡同志信服。文章最后,陳賡說:“陳賡啊,你怎么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呀!”要把陳賡那種懊惱、自責的心態(tài)朗讀出來。這樣通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更能深刻感受到紅軍萬里長征途中的艱辛以及小紅軍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大無畏精神。
總之,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歡朗讀、愛上朗讀。
參考文獻:
[1]安磊.提高朗讀教學水平的技巧[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8).
[2]張偉.淺談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華章,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