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摘要】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人的良好習慣,學生們從幼年開始便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學生每日接觸最多的便是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可塑性較高,因而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使他們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堅毅的品質。
【關鍵詞】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主要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背景
眾所周知,養(yǎng)成教育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其主要是通過管理和訓練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行為,來達到“知情意行”目的的一種教育模式。我們將養(yǎng)成教育滲透到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教育中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應當怎樣全面且充分地將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作用發(fā)揮出來,就需要我們從多角度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出發(fā)對相關的滲透途徑進行分析。
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分析
(一)良好生活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好的習慣可受益終身。因而小學教師應當從學生小學階段的行為特征出發(fā),有意識地對他們的生活習慣進行培養(yǎng),如某些一年級的學生不講衛(wèi)生,我們在課堂上會通過一起唱“洗手歌”或做游戲的形式對他們不良的習慣進行改正,告訴孩子不愛洗手、不講衛(wèi)生有哪些壞處,鼓勵學生做一個講衛(wèi)生的好孩子。并且還應當將學生組織在一起,讓他們相互監(jiān)督,說出誰最愛干凈,誰最不愛干凈,并且對于那位公認愛干凈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
此外,有的學生不會管理時間,做事情沒有規(guī)劃,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應當采取特別的教育方法,諸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讓他們自己將計劃制定后再開始實施,劃分出事情的主次,并要求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到小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中;在學生家長放學來接學生時,我會將學生家長組織在一起,告知他們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以及每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針對那些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學生,我會要求家長同我們一起幫助孩子糾正,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會要求家長繼續(xù)幫助學生保持。
(二)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
在小學入讀時期,學生便會接觸到很多知識,如簡單的數學、語文以及英語等,在這一階段應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課堂中,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我會要求學生將兩只小手背在身后,認真聽老師講課,鼓勵他們主動回答問題,課下自覺將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使用各種類型的教學手段,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并在潛移默化中將勤學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師來講,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合理地制定學習計劃,使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有序、有效地學習。
(三)良好社交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
孩子對于世界認知的第一步始于書本,在書本中他們能夠簡單地學會人與人之間是怎樣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并將這一知識轉換成適合于生活實際的某種技能。如相較于國內小學教育而言,國外的小學教育似乎做得更加全面一些,在一檔一對一的小學教育節(jié)目中,我們發(fā)現從小就具備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其長大后成功的幾率明顯高于那些學習成績好,卻不善言表的學生。
可見,從小對學生的社交習慣進行培養(yǎng)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小學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對這一環(huán)節(jié)引起重視。諸如:在課堂上我們會教孩子應當怎樣和家人相處、怎樣做有禮貌的人等。此外還會將學生組織在一起,創(chuàng)設不同的社交情境,讓學神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交流,諸如在游樂場,有的學生扮演老板,有的學生扮演游玩者,根據不同的場景應當進行怎樣的對話,我們首先會鼓勵學生把自己所想的說出來,若其中有問題存在,我們便會對學生進行糾正。通過這樣一種模式對社交習慣進行培養(yǎng),是非常適用于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學生的,這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我們發(fā)現每當進行不同社交場景的模擬,學生的參與度都是極高的,這說明他們非常喜歡參與這樣的游戲。
(四)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
小學生的眼睛是那么的亮,他們的心靈是那么的純潔,呈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世界萬物的美好。對于小學教師來講,我們需要采取最適宜的方式,選擇最恰當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教會他們做善良、正直的人,諸如:在教學中可以以視頻、圖片或音樂的形式教他們怎樣做一個樂于助人、孝敬長輩、愛護公共衛(wèi)生的好孩子,有時我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歷,像主動扶老奶奶過馬路、給爺爺奶奶洗腳、主動幫媽媽洗碗等,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所取得的效果比教師口述或視頻播放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
此外,我們還會專門尋找一些圖片素材,有關于禮貌待人、不隨地吐痰等,讓學生觀看圖片后,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是非觀還在發(fā)展中,對很多東西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只能夠照搬,這也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從這一點著手,直接告訴學生哪些是應當做的,哪些是不應當做的,以此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最好的。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是學生讀書生涯開始第一批接觸的教師,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師而言,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當下以及后續(xù)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影響,作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特征出發(fā),從多方面選擇最恰當的途徑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樹立起教師的良好榜樣,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最后成為優(yōu)秀的國之棟梁,為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添光添彩。
參考文獻
[1]姚慧杰.試論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的原則和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8).
[2]王桃.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生養(yǎng)成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