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芹
【摘 要】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講解相關的課程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儲備和學習水平;另一方面,則應該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的健康、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教學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4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教學科目,在小學階段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對課程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和消化,提升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水平,同時還能夠在學生思想道品質形成初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指向,使學生能夠更加科學、全面的認知和了解自己所處的現(xiàn)實和生活,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切實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和綜合素養(yǎng)。
在新的教學形式和社會發(fā)展形式之下,如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在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由于一些積重難返的教學問題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仍然存在著諸多的教學問題,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改進和提升。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對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對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實現(xiàn)課程的有效性教學有所裨益。
一、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1.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和約束,在向學生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認為講解課程的目的,就是在于讓學生掌握和背誦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在課程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因此導致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功利性教學色彩,只關注向學生進行課程知識點的講解和灌輸,而忽視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從而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只是一味地跟隨教師的知識點講解,進行機械式的接收和消化,背負著較大的課程學習負擔,根本無法感受到課程學習中存在的趣味和魅力,難以實現(xiàn)課程教學對于學生所應有的陶冶和熏陶作用,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作用的發(fā)揮,以及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
2.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只關注課程知識點的講解和分析,而忽視對于課程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現(xiàn)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呈現(xiàn)出一種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無法真正的融入到課程教學環(huán)境之中,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接收和理解,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以及學生課程學習效率的提升。
3.教師的課程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仍然處在傳統(tǒng)課程教學理念的影響和約束之下,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向學生進行學科知識點的灌輸和講授。這種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處境之中,不僅無法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在這種壓抑的課程教學方法壓制之下,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產(chǎn)生一種厭惡甚至是排斥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學生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問題的相關解決策略
1.轉變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理念,全面把握課程教學,提升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切實改進課程教學問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教學。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設計者和主導者,教師個人對課程教學的認知和理解以及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技能的高低等,對于課程教學能否順利有效的展開與實施,有著根本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從自身出發(fā),嚴格要求自己,加深自身對于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使命的認知和把握。充分認識到在小學階段向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不僅僅是要向學生進行課程知識講解,更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到課程知識之中,對其中蘊含的優(yōu)秀思想和優(yōu)良品質,進行挖掘和學習,切實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程所擔負的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修養(yǎng)的教學使命和教學責任,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問題,提升課程教學水平。
2.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活躍課程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xiàn)課程的有效性教學。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雖然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和知識性,但同時也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教學特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只有真正激發(fā)起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程教學情境,才能夠使學生融入到課程學習過程之中,和教師進行積極有效的配合和互動,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挖掘。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應該突出課程教學的生活化理念,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和事件,引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之中,拉近學生和課程教學之間的距離,活躍課程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程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
3.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需求,豐富課程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課程教學參與水平,改進教學問題,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教學。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低,思維比較活躍,在進行課程學習時,希望能夠得到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和學習見解。因此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應該將各種教學方法,如小組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等,引入課程教學之中,給予學生以一定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知識點,進行自主的探究和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升學生課程學習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身,不斷改進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改進課程教學問題,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