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韌
摘 要:所謂“教書育人”,即是指教師的職責不僅限于傳授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還包括對學生開展德育,指導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理應肩負起這樣的教學重任,利用英語教學與德育培養(yǎng)之間的共同性,架設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行的橋梁。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英語新課程改革中,曾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都屬于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范疇。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觀念和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意義重大。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的實踐現(xiàn)狀
經(jīng)過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當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現(xiàn)狀并不是十分樂觀,其中表現(xiàn)出的教學問題不容我們忽視,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的德育教學思想有待提高、教學形式固定化嚴重以及學生的德育興趣不高等。首先,教師雖然身負英語教學的重擔,但也應當認識到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性。況且,培養(yǎng)小學生愛國主義、集體精神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等也是我國施行新課程改革的必然之舉。因此,教師應當樹立這樣的教學思想。教師將教學觀念提升,才會主動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比如增強德育教學的趣味性,如此,方能讓小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主動接受教師信息的傳遞,讓德育內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更加明顯。
二、有效滲透德育理念于英語學科的實踐策略
1.利用英語教材內容,向學生傳遞良好德育信息
英語教材是開展英語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所有的教學過程都應當圍繞英語教材來進行,換句話來說,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有用信息,向小學生傳遞良好的德育知識。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思想意識較為活躍,對于教師教導的一些新鮮知識能夠很快地記住,也正是因為學生在這一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才使德育內容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成為可能。
比如,在教學new years day這一單元的知識時,就有一部分是關于“新年”的知識,教師可以將這一信息挖掘出來,通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新年與國外的新年之間的差異性,讓學生舉例,比如,我國新年流行放鞭炮、看花燈等,而國外則是流行吃火雞、或者是敲鐘等,通過向學生介紹各種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讓學生從小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
2.開展趣味性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
在以往的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以致課堂教學空留其表,加上德育原本就給人一種“講大道理”的錯覺。因此,如果不能通過恰當?shù)慕虒W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則很難保證小學生的德育質量。小學生是我們民族的未來,應當具有樂觀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而不是消極懈怠的學習情緒,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面貌,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插入一些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從而主動學習文化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在英語課堂中,組織開展英語角色扮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運用英語自由對話。具體來講,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簡單的生活場景,如商店購物、公園休息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角色扮演活動,或者扮演顧客,或者扮演店員,或者扮演休息者等等,如此一來,使英語課堂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學習興趣大增,有效地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能讓學生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心態(tài),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3.巧設學習困難,激發(fā)學生的抗挫積極性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抗挫能力也是德育的一種。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汲取到經(jīng)驗,比如,我國著名古代史學家司馬遷,正是因為其擁有良好的抗挫能力,才使他被實施了宮刑后,依然能憑借堅強的毅力寫完《史記》。因此,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也應當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耐挫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故意增加單詞教學的深度,或者嘗試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寫作習慣,堅持每日一篇英語日記,鍛煉學生的耐力。
概言之,對小學生開展德育不可或缺,教師的職責本就當是教書和育人。因此,教師不能僅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灌輸,還應當認識到培養(yǎng)其德育的重要性。為了能讓英語教師在德育路上有所收獲,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以上教學策略,以期讓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蕾.小學英語教學滲透德育初探[J].學問,2011(6).
[2]和雙雙.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