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前
摘要:新的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挑戰(zhàn),新課改下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應從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著手,用愛來引導學生,陶行知先生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的徹底獻生精神,把滿腔熱忱和真誠愛心傾注給每一個孩子。我們要用愛來教授學生閱讀方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我閱讀理解能力,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
閱讀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認識活動,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教師應通過對閱讀技巧的指點,閱讀方法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這一最終目的?!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的要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培養(yǎng)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的能力。就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閱讀教學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逐步培養(yǎng)才能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正如著名心理學家諾曼所說的那樣:“期望學生學習但不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庇械慕處熾m然有學法指導,卻流于形式。其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法指導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熱情
陶行知先生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閱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明確閱讀學習目標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就是教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學習方法,明確自己的閱讀目標,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與方法可使學生終生受用。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第一、指導預習,做好課內(nèi)閱讀。由于小學生定力差,開始時我就用課堂上的時間集中指導課文閱讀預習方法,從讀課文到邊讀邊想,然后借助字典查找自己不認識的字與詞語,使學生慢慢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堂效果相對來講就有了很大的提升。通過課內(nèi)自學能力的訓練,同時也為學生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二、訓練學生默讀,快速閱讀與精讀相結合。新課標對不同階段的小學生做了不同的要求,因為閱讀時并不是單純的運用某種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將其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第三、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每一次閱讀一篇文章,我們都會制定一個目標,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養(yǎng)成具有明確閱讀目標的意識很重要。有了明確的閱讀目標可以帶來高效的閱讀,但如果閱讀目標不明確則可能適得其反。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自己的閱讀目標,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只有在閱讀時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閱讀學習目標,才可能更主動的去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探索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跟著老師走。
三、喚醒學生生活體驗,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注意、記憶和思考。”只有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與文章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首先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jīng)驗。其次是注重反復朗讀,在讀中形成對文本內(nèi)容的大致了解,特別是精彩語段要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再次是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會因為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這時,即使是學生的認識有偏頗之處,教師只能引導,不能輕易否認,不能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不會被破壞,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才會不斷提高。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范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
四、閱讀后鼓勵學生反思,鍛煉學生寫作能力
在完成了對文本的閱讀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地反思本篇課文,針對文章的結構、布局,優(yōu)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蘊含的意蘊進行認真的剖析,從詩歌中學習優(yōu)美的語言,從記敘文中學習清晰、有條理的敘述方式,從說明文中學會解說事物,闡明事理??傊?,對文本的閱讀不應當僅僅停留在閱讀中,更應該在閱讀之外進行認真的反思,讓學生由課堂閱讀學習走向課外實踐操作,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做好課外閱讀,拓寬交流空間
課內(nèi)閱讀是基礎,課外閱讀是延伸。而好多的學生在讀的時候卻不知從何下手,如何去讀?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教授學生采取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法,是我們教師要教會孩子學會學習的方式之一。所謂泛讀,即廣泛的讀,泛讀求廣,只求其大意,不深挖其內(nèi)涵,各取所需,通過泛讀來滿足學生課內(nèi)的學習或豐富寫作知識上的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的書報的相關內(nèi)容,以便更好的學以致用。所謂精讀就是對所閱讀的文章要集中精神、逐字逐句的的去閱讀,精讀求深,在閱讀中做到由表及里。通常,精讀我們可以去粗取精的讀,讀通讀透讀爛幾本書,讓學生從中讀出問題、讀出靈感。精讀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在教授閱讀方法時我們要教會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器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同時在讀的時候,讓學生手中握住一支筆,這樣,學生在遇到好的詞匯、句子甚至段落時都可以圈圈畫畫,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養(yǎng)成做批注的習慣,邊讀邊想。
總之,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語文教師,通過各種教學實踐,加強閱讀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理念,要重視確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把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放到使學生獲得較高的獨立閱讀能力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