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英
摘要:隨著高校改革的推進,高校課程開始向實踐應用型傾斜,逐步加大了課程中對具體實踐的講解,尤其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應用文寫作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但目前的教學依然拘泥于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教學內容相對枯燥。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拓展了應用文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其更具實踐價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案例教學法,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等教學;應用文寫作;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1.教學材料新穎、種類多。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單一、死板,案例教學法中應用到的教學材料是實際案例,這些案例可能是某個特定教育情境、某個實際教育活動,或是某種實際運用的方式、方法。這些材料比較鮮活,同時具有類型多的特點。
2.師生共同為主體的授課方式。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很少,教師講授是課程教學過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但隨著高校教學理念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興起,案例教學法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使師生一起對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案例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基礎,學生在閱讀案例的基礎上,與教師共同探討,分析案例,得出結論。
3.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角色的轉變。相對于傳統(tǒng)授課過程中學生的被動地位,案例教學法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出最終結論。這樣學到的知識可以從教條的知識點轉換為可以活學活用的實際操作。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
1.教學方法跟不上教學理念的更新。應用文實用性較強,不像其他文藝性文體,是以記敘、議論、說明為目的的文字。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方法依然沒有得到更新,一直屬于傳統(tǒng)型教學模式,一直按照“寫作理論—格式要求—寫作注意事項—分析例文”的陳舊模式來進行,這與高校倡導的新教學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2.教學核心思想不確定。在文體教學中,一直有格式和語言孰輕孰重的爭論。在傳統(tǒng)的應用文教學過程中,格式的講解放在了首位,實質性的語言訓練卻被拋棄,最終導致應用文教學的實際操作性不強。錯誤的核心思想也導致案例教學局限于格式的框框條條,學生只是謹記格式規(guī)律,借鑒案例,照搬即可,并沒有真正了解應用文寫作中語言、語法的應用,這是應用文寫作學習中最大的誤區(qū)。
3.學生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薄弱。應用文屬于操作性很強的技能型課程。而傳統(tǒng)教學的案例法只是將案例拿來,供學生了解,并沒有進行深入探討,舉一反三。因此在面對各式各樣的事務、信息、實際問題時,貧乏的學習經驗無法使學生靈活選擇適合的文種,其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十分薄弱。
三、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有效運用方式
1.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明確訓練目的。在新教學理念的應用文教學中,首先應注意應用文理論知識的講解,在此基礎之上,通過特定的案例鞏固已學到的理論知識點。合適的案例解析對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探索和論證。其次要明確訓練目的,任何一個應用文寫作案例的引入和分析,一定要緊密配合相應的知識點教學,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2.案例材料應更加多樣化。應用文題材、內容的多樣性,加之應用環(huán)境的多樣性,導致應用文的實際案例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應用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列舉不同場景、不同狀況下的應用文寫作案例,使學生能夠在各種不同情況、場合中靈活選擇相應的寫作方式,提高應用文格式及內容寫作的辨析能力。要消除以往傳統(tǒng)模式教學下只注重格式教學的弊端,應注重應用文語言的學習,真正將應用文知識學以致用,發(fā)揮其技能型課程的功能和價值。
3.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理念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應用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應用文寫作,并學以致用。因此,在應用文教學中,應該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教師講授應用文相關理論知識后,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學生對此進行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增強對應用文寫作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加入小組討論等模式,提高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4.對案例效果進行總結、評價。案例效果的總結是案例教學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檢測案例是否適合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梳理案例要點,對學生的分析和總結進行補充和概括,對之后的應用文案例教學十分有益。
參考文獻:
[1]劉春芳.基于應用寫作教學的“案例教學法”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08,30(2):112-116.
[2]侯敏霞.“案例教學”在實用類寫作課程中的嘗試及設想[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