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fā)理
摘 要:高中政治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認識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挖掘教育資源,聯(lián)系學生生活講政治,把課本上的政治問題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政治課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分析和判斷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勇于探索,用所學政治知識解決這些問題,逐漸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能力。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學生生活;學以致用;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1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72
高中政治課教學課堂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都持有死記硬背的態(tài)度,教學效果常常不佳,這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現(xiàn)實。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是教育產(chǎn)生的源泉,而教育反過來又是為了學生將來更好的生活,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兩種活動。因此,我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不能為了教學而教,也不能為了分數(shù)而教,要站在學生將來生活需要的角度去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用教學理論指導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么,政治課堂教學就會變得很有趣味,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戲,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就能學到知識,政治知識的應運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自然調動起來了,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那么,如何做到高中政治課堂不再枯燥而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呢?我簡單的談談自己不成熟的觀點。
一、生活化課堂應建立在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上
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共同參與互動的交流活動,教學的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是傳承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主要陣地,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其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地位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授業(yè)權威,學生不再是接收知識的容器,課堂上不再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應該體現(xiàn)師生間平等、民主、和諧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學生應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協(xié)作和借助現(xiàn)代教育媒體獲取知識,教師應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學習動,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真正走向生活化,實現(xiàn)教育為生活服務的目標。因此,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探究學生的社會生活,調動學生自助學習的主動性,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感,整合教育資源,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
尊重學生人格?,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師生在課堂上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采用命令式和訓導式教育,不能高高在上,以勢壓人。應該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心理反應,根據(jù)學生的情緒反應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運用對話式教學、商討式教學、參與式教學,達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用平易近人言行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發(fā)揚教學民主。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揚民主,并且引導學生對教師和教材進行大膽的質疑,提出不同的觀點,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討論。在教學中,創(chuàng)立不扣帽子、不諷刺挖苦的平等教學氛圍。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客觀的對問題討論的結果進行公正、公開的點評,從而讓學生明辨是非,學以致用。
二、教學生活化來自開放的教學內容
高中政治教學資源是來自多方面的,例如政治課本、教學參考資料、時事政治、熱點事件等等都是政治課的資源。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師生整合教育資源、體驗教育資源、運用教育資源的過程,是教材、教師、學生、環(huán)境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過程。因此,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開放教學內容,關注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生活,整合教學資源,切實增強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代感。
關注社會熱點。高中政治課教學要突出自身的特點——“政治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需要,把社會經(jīng)濟等熱點問題引進課堂,作為教輔資源,師生共同討論,發(fā)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處理意見。這不僅是高中政治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高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需要。
貼近學生生活?,F(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教育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不再單一,學校成了一個小社會,不再封閉,而是學生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除了通過網(wǎng)絡等媒體整合教育資源以外,還應該把學生身邊的熱門話題整合到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分析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感覺到政治知識就在身邊,這樣可以通過課堂內外的聯(lián)系,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生活實踐、情感的培養(yǎng)、價值觀的形成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增強政治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要以創(chuàng)新教法為保證
新課程觀指出,教學要注重三維目標的完成,高中政治課程不能僅僅理解為教材,而是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互助學習,隨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根據(jù)學生在課堂的表現(xiàn)更新課堂教學方法,教師或參與討論、或精講點撥、或組織評價。
那么,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促使學生去體驗?一方面,根據(jù)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社會體驗。如高一思想政治(上冊)關于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的教學,現(xiàn)代的學生社會實踐比較少,生活能力普遍差,所以對這部分教學內容感到陌生。 因此,教學前,教師可布置問題作業(yè),讓學生帶著問題而走進商場,解決問題,完成作業(yè)。然后課堂上學習時就不會感到抽象難懂了。另一方面,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等手段,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參加體驗。
四、拓展教學時空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續(xù)
高中政治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封閉的模式,挖掘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 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自然中了解政治,在社會活動中學習政治內容、運用政治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資源編輯室.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材解讀[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87.
[2] 課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56.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