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林
[摘 要] 教學后記是教師執(zhí)行課時計劃后的及時總結,是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措施的重要依據(jù),是積累教學經(jīng)驗的具體素材. 教學后記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在寫教學后記時,不可能面面俱到. “記什么、如何記”是擺在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關鍵問題,本文結合數(shù)學教學,闡述了對教學后記的理解.
[關鍵詞] 教學后記;數(shù)學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學過程充滿著師生的成就感和挫折感,課后的教學后記可以適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找出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對于數(shù)學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實施素質教育來說,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以下是筆者寫教學后記的幾點體會.
記課堂教學中的情境設計
合理的情境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之二“ASA”時,筆者曾在新課伊始設計了如下一道練習: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化居室成了一種時尚與追求. 鄰居在裝修新房時,不小心將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打破了,如圖1所示,請問:如果你是木工師傅,你將采取什么補救措施?
該題一出示,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他們有的凝神思考,有的用筆在紙上寫寫畫畫,有的在相互交談與議論. 不久,就有不少學生有了答案:把∠A和∠B的兩條不完整的邊分別向下延長,相交于點D,這樣,△ABD就和以前的玻璃一模一樣了. 聽了同學們的回答,教師追問:“這樣的想法很有道理,我們能否用實踐來檢驗一下呢?請同學們畫一個如圖1所示的破碎后的圖形,使∠A=70°,∠B=60°,AB=8 cm. 畫好后再請同學們小心地裁下來,前后左右相互重疊一下,觀察一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完全重合. ”“這說明了什么?”“兩個三角形全等. ”隨后筆者指出:其實這種現(xiàn)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為這里面隱含著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角邊角定理. 此時揭示課題便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由于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
課后筆者認真反思,主要有以下兩點體會:(1)結合實際生活背景,設計一些能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情境;(2)好的問題情境既能讓學生動手實踐,又能讓學生動腦思考,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激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記教學內容安排中的不當之處
由于教學生成是無法準確把握的,教學中難免會有疏漏或失誤,如教學內容安排不當、方法欠妥等,所以教師必須勇于面對并積極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在一次三角形的練習課上,筆者出示了如下一道題.
已知:如圖2,在△ABC中,BE,CD都是△ABC的高,連接DE. 求證:△ADE∽△ACB.
當時筆者認為這道題比較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綜合使用,并且會用到兩種判定方法. 可能是此題太好的緣故,同學們絞盡腦汁還是不得要領. 若把答案直接告訴同學們,顯然不能起到復習、鞏固、提高的作用. 在一番點撥之后,總算有一位學生給出了正確的解法:
由于這道題花了過多的時間,導致教學內容沒有完成.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在講這道題以前先補充一個求證項目:△AEB∽△ADC即可. 學生做完這道題后,原來的問題就容易證明了.
此后,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會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盡量做到適當鋪墊,對較為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多加引導、啟發(f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而對教學中的失誤之處,不斷地總結反思,使之成為之后數(shù)學教學工作中的可鑒之處.
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
課堂練習中碰到過這樣一道題:如圖3,直線a,b,c表示三條互不平行的渠道,現(xiàn)要在三條渠道所在的平面上建一個污水處理站,滿足到三條渠道的距離相等,這樣便有( )個可供選擇的地方. 絕大部分的同學都認為只有1個地方可選擇,它在三角形的內部. 在明確告訴他們錯誤后,同學們的反應仍是不可思議,隨后便胡思亂想. 事后筆者問了一些同學才弄清楚:學生是掌握了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但它局限在了常規(guī)的、只有一個角的時候,而沒有想到它的鄰補角的平分線也完全符合要求. 因此此題符合要求的地方有4個,如圖4.
記教學中教師自身的感悟
當今世界信息萬變,人的認識、理念也在不斷地更新,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也在變化,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的教學方法是否適應學生?每節(jié)課我們的學生得到發(fā)展了嗎?每一節(jié)課學生的情感體驗如何?……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課后不斷反思. 一天授課任務的完成,并不是教學的結束,而是教學的延續(xù).
總之,教學后記是教師積累教學經(jīng)驗的法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它能促使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真可謂“記在當下,利在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