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直接關(guān)系到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本次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小學語文的四個特點出發(f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舉例說明了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具體應用方式,希望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有所幫助,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語言 特點
通過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文字,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獲得顯著地提高。語文老師運用教學語言的能力是決定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因為小學生處于接觸世界、認識世界的起始階段,語文老師更應該提高對教學語言的重視程度,給學生做好示范,正確引導學生去提高語言能力。語文老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結(jié)合小學語文課程特點,對教學語言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學語言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1]
一、規(guī)范性
小學生對整個世界缺乏有效的認知,往往認為老師所講的全部都是對的,常常以老師作為自己學習和模仿的模范。老師的語言示范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想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小學語文老師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才能正確的給學生進行示范,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正確的語言學習習慣。尤其是在低年級階段,老師語言的規(guī)范性更為重要。小學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最重要的階段,學生往往通過對老師的模仿來完成學習,比如說模仿老師的發(fā)音,模仿老師的寫法等。老師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不僅影響到學生當前的學習,甚至對學生的一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老師一定要對自己的語法以及發(fā)音等進行嚴格的規(guī)范,避免為學生樹立一個錯誤的榜樣。比如,有一部非常好的電影《美麗的大腳》,倪萍在給學生進行教學時,沒有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常常將一些詞語的讀音講錯,新的老師來的時候,學生齊喊“歡迎老師千里迢迢來到這里”,將千里迢迢中的“迢”念成“zhao”,這種不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方式,對學生造成了很大的誤導。[2]
二、科學性
教學語言一定要具有科學性,教育屬于科學的一部分,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積累,教會學生科學、準確的進行運用。老師在給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對詞語的含義進行準確的把握,注重對詞語色彩感情的描繪,將語文知識準確、深刻的傳遞給學生。比如在給學生講解《落花生》這篇文章時,落花生跟花生的意思一樣,同樣都是花生的叫法,但是很多老師在教學之前并沒有對落花生進行仔細的理解分析,沒有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按照字面的意識理解為種花生,進而造成嚴重的教學失誤現(xiàn)象。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由于沒有對語法中的主謂賓進行正確的描述,進而對學生造成誤導,比如“針對小明的這種說法,小花有不同的意見,我認為是對的”,其中,老師沒有科學的表明清楚到底是小明對還是小花對,讓學生很難正確把握。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語言進行科學的運用。[3]
三、可接受性
小學教學語言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的結(jié)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解,全面掌握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結(jié)合生活實際還能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配合老師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生動表達等形式,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結(jié)合在一起,使得教學內(nèi)容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在給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時,學生往往是通過對老師的模仿來進行學習,老師一定要滿足學生對于形象思維方面的需求,語言的表達一定要注意通俗易懂,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語言表達給學生,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針對高年級學生來將,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些抽象理解能力,老師可以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時刻保持一致性。
比如在給學生講解《瀑布》這節(jié)課時,老師可以通過設(shè)置教學情境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和對學習的興趣,在課前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欣賞一些大江大河的圖片,在讓學生描述下自己所見的江河湖泊,講講這些江河湖泊的水流方式,還可以給學生講講《好漢歌》,其中有一句“大河向東流”,然后問學生“有沒有見過其他方式的水流”,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給學生導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瀑布。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更好的接收和學習新的知識,為之后的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4]
四、生動性
語言的生動性主要是指老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盡量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方式既屬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也符合小學教學的特點。新課標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設(shè)置方面,對教學內(nèi)容的生動性非常重視,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對生動形象更好的進行運用,將教材內(nèi)容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融入到意境中,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尤其在詩歌的教學方面,一定要注意到對語言生動性的運用。比如說《天凈沙 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先給學生講講孤村、落日、殘霞、老樹、寒鴉這些秋景,帶領(lǐng)學生去進行想象,感受到秋日的蕭瑟,在重點講解“飛”,讓學生有一種動的感覺,最后讓學生從動靜結(jié)合的氛圍中增強對詩詞的理解,在給學生講解詞語“荒涼”時,也可以將這個詞語融入到這首詩中,給學生描繪一個場景:在深秋,天空中只剩下太陽的余暉,一個孤零零的村落,只剩下干枯老樹上的一只烏鴉。引導學生融入到畫面中,進而領(lǐng)會到詞語的內(nèi)涵,學會準確的理解和運用。
結(jié)語
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非常重要,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對語言特點認真的去分析,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可接受性以及生動性,將語言的這些特點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增強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張彩秀.淺析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青春歲月,2015,11:177.
[2]陳海軍.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探析[J].快樂閱讀,2016,10:4.
[3]馮曉蘭.基于新形勢的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研究[J].中華少年,2016,33:113-114.
[4]王玉平,劉玉峰.試論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特點[J].情感讀本,2015,23:69.
作者簡介
李小玲,1974年9月出生,女,壯族,籍貫廣西靖西市,學歷:本科,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從事的工作: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