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信息技術已經作為衡量國家綜合能力的重要標志,更是國際競爭的有效手段。要促進我國信息技術領域的發(fā)展,既要注重新型信息技術的研發(fā),更要注重信息技術領域的人才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信息技術領域的人才,學校教育是主要培養(yǎng)基地。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設定,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為以后的信息化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結實的基礎。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0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課程逐漸進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并成為中小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必修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技能性的特點,要實施這門課程既要注重硬件配套,更要注重教師資源的配備,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教育建設在“十一五”規(guī)劃期間加大了廣大中小學教育設施、教育技術、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建設。信息技術課程也逐漸進入農村中小學課堂中,讓廣大的農村學生也像城市的孩子一樣學會運用電腦,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培養(yǎng)農村中小學學生的現(xiàn)代化知識和技能。
1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形式相對比較單一
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我國教學方式主要是以理論式教學為主,注重灌輸知識的形式,不太注重吸收知識的效果[1]。造成這種單一式的教學模式的成因主要是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注重學生的實踐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的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兩者之間不同步,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故而,在這種教學方式下,產生的學生往往是應試教育的高手,卻是實踐應用的低能兒。容易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氛圍過于沉悶,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主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高能力的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人才。另外,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農村中小學對信息技術課程不夠重視,其教學設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課程的限制。有部分農村中小學不重視信息技術的課程設置,甚至不加以開設。由于教學環(huán)境、教學經費、教學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開設并沒有抱于希望,或者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用來玩電腦游戲的。信息技術課程在農村中小學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
1.2教學設施薄弱影響教學模式的開展
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依賴于教學設施,通過教學設施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但是,在農村中小學,由于受到農村環(huán)境、教學經費等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設施不夠齊全,甚至沒有完備信息技術設施,無法保證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的開展,致使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嚴重下滑[2]。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不具有實踐性能,無法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的實踐技能。在許多農村中小學,還存在有電腦無軟件、有電腦無網(wǎng)絡、電腦隨意擱置不注重保養(yǎng)、購置的電腦設施陳舊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信息技術的課程開展,根本無法保證各種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實施。可見,這種農村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設備和管理上面的薄弱問題,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沒有相應的教學設施的支撐,必然會導致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受到限制,會逐漸被理論式教學模式所替代,非常不利于農村中小學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
2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
2.1游戲教學模式
游戲教學模式,是指在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圖案、圖表等比賽規(guī)則,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使用電腦完成相應的比賽任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競爭性的比賽游戲教學模式,賦予信息技術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有助于學生認識和掌握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各個模塊的知識并能巧妙地加以運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個人網(wǎng)頁”設計比賽,并設計相應的獎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這種游戲比賽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2.2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模式,是以實踐活動作為落腳點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理論性、操作性為一體的課程,若是沒有一定的實踐活動,根本無法全面掌握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操作。所以,在信息技術的實踐課程中,教師應該注重信息技術的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多運用電腦,掌握各個軟件的使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課本知識進行相應的信息技術操作,教師在一旁加以指點,糾正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信息操作。同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及時安排課堂作業(yè),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操作方式對信息技術課程作業(yè)進行解讀和分析并加以完成。通過信息技術的實踐教學,既能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更能夠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升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例如,應用信息技術來制作相應的音樂相冊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軟件進行制作,比如數(shù)碼大師,先打開這個軟件,并導入相片,適當調整相片的大小和切換形式,在插入相關的背景音樂并及時導出。
2.3合作學習小組教學模式
合作小組教學模式,是指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化性格特點,組建相應的合作學習小組,小組的組成應該秉承“異質分組,組內同質”的原則,使組中成員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模式。通過這種合作學習小組的教學模式,為每個小組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使小組集體共同對相關的信息技術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便于提升全體成員的信息技術的實踐技能。例如,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電子報刊、電子賀卡、動物卡通等相關學習任務,鼓勵學生運用WPS文字軟件、ACDSee照片處理軟件等來完成對應的任務。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由于組內各個成員的想法不同,需要通過對這些任務的研究和分析,才能集思廣益,得到最佳的處理方案。這種合作小組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結語
要改變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既要注重分析和研究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還要注重運用實踐教學、合作教學、游戲教學等多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農村中小學應該配置齊全的信息技術課程相關設施并加以合理化的管理,注重專業(yè)化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巧來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技能和實踐知識,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奠定結實的基礎。
參看文獻:
[1]陳寶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蔡春燕.關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網(wǎng)絡教學模式的探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3,12(25):125.
[3]楊芳.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05(23):153-154.
[4]王洋.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的多元教學模式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許愛華(1989.3~)女,籍貫:廣東省汕頭市,供職于汕頭市潮陽區(qū)金堡中學,高中信息技術二級教師,學位: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