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慧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信息化教育隨著發(fā)展,目前我國更加注重青少年的信息技術教育。為使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國進行了新課標的教育改革,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信息時代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 教改精神 信息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
隨著時代變遷,人類迎來了信息時代的新紀元,我國信息技術方面起步較晚,為了加強對青少年的培養(yǎng),國家進行了教育改革以促進我國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能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時代知識成了重要的生產力,在經歷了古代的小農經濟和工業(yè)時代,我國在一步步向著科技時代奮進,新時代的學生不僅要學習,而且要不斷地更新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掌握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根據自身的專業(yè)知識不斷地進步,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這便是新教改實施所希望獲得的結果。
一、創(chuàng)新信息教育學解讀
(一)信息技術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是一種新形式的有效教學方式。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運用理論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運用已經學習的信息技術解決面對的問題。在不斷的實踐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實踐。引導學生認識到問題的解決方式需要運用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創(chuàng)新式教學實現新教改提倡的“以學生為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目標,同時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養(yǎng)[1]。
(二)課標下的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教學
在課程標準的架構下,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創(chuàng)新信息教育教學的一個科目,歸根結底來說信息技術課程是具有一定的技術性的,且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在課標的影響下學習過程應該是知識與實踐的內在統(tǒng)一,倡導學生有著扎實的信息技術原理知識基礎、熟練的操作技能和熟知的技術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為實現課程目標,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對學生的成績分數考查轉變?yōu)閷W生的綜合能力評定。強調學生之間在遇到問題時積極發(fā)現問題,組成小組進行互動,通過小組的互動解決問題。最后從關注結果逐步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自主能力,真正意義上實時關注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選擇范圍
新教改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主要分為四大板塊[2]:“獲取信息”、“分析闡述信息”、“信息資源的管理”、“信息技術與社會”。在這四大板塊構建的知識體系框架下還有著若干知識點。根據教材這些知識點被劃分進了必修與選修兩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它與中小學時期的教育緊密相接,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基礎,也是為選修模塊所做的前期鋪墊。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選擇范圍應以提高學生的基礎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信息時代的新人才為主,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授課時選擇能夠符合課標要求的部分,如:“獲取信息”部分:1.對信息技術的歷史和趨勢發(fā)展了解掌握;2.知道信息的多樣性及意義;3.掌握信息檢索和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胺治鲫U述信息”部分:1.按照要求對文字和圖表信息進行加工處理;2.選擇正確的工具軟件整合處理媒體信息;3.掌握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集中初級方法,熟知工作過程?!靶畔①Y源的管理”部分:1.通過實踐了解信息資源管理的常見方法與目的,分析其特點;2.通過常用的數據庫進行信息存儲和大量數據管理;3.對數據庫進行簡單剖析,了解數據庫信心管理的方法。“信息技術與社會”部分:1.以對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進步展開探討;2運用現代信息交流方式展開合作解決問題;3.增強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對自己的行為敢于負責;4.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遵守倫理道德,抵制不良信息;5.樹立信息安全意識,防范電腦病毒并對信息作出保護;6.養(yǎng)成正確健康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二)信息技術課程的主題式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的主題式教學可以大致分為幾類:1.教學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操作因素,一個是教學操作,一個是結果操作,教學結果是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操作決定的,是由一定的強化過程影響的。教師與其使用的教學手段是對教學有著直接外部影響的,它主導學生的控制學習能力,準確預測學生的學習結果。2.根據美國早期提出的結構教學理論,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學科的基本構成,該理論提倡掌握學科知識基本構成的重要性及重視學生直覺思維的發(fā)展。3.要求學生與教學環(huán)境相互作用,物質與精神相結合,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以學生為中心與主題,注重教學經驗,實現課程目標與教學相統(tǒng)一[3]。4.以當代哲學發(fā)展為基礎貼合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與實際體驗,要使教授方法適合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授方法,教育應該是一種主動性行為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鼓勵,鼓勵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進行學習而不是由教師決定學生應該學習什么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考與個性交流,相互作用且相互發(fā)展。教學過程是為了給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并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的過程,傳統(tǒng)教學是讓學生無限復制自己傳授的知識,新的教學方式更注重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更好發(fā)展,教師應該作出正確的教學設計,構建屬于每個學生的知識架構。
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展望
通過對高中信息技術的主題式教學,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中的一些根本問題,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更愿意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方法從長遠來看對學生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茁壯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利用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學科的關注進行屬于自身知識構建的建設,符合新教育理念中為學生的發(fā)展而努力的理念。
四、結語
教育沒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找尋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學是一種有著客觀規(guī)律的存在,有著屬于自己的規(guī)律與法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正確的教學策略能夠發(fā)揮出教學的實質作用,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找尋適合學生接受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偉濤.傳承育才教改精神開創(chuàng)素質教育新路[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06(5):27-29.
[2]盧景杰.多種手段并用開展耐久跑教學[J].考試周刊,2011(77):148.
[3]朱臣明.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高學生信息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14(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