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偉
【摘要】鰲頭醒獅是從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將醒獅引入到初中體育教學中是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需要,也是傳承醒獅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醒獅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醒獅文化和舞獅技能兩個方面。在舞獅教學中可以綜合采用演示法、多媒體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以及表演法等。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初中體育 鰲頭醒獅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24-02
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決定》就已明確指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的建立和改革”。充分挖掘鄉(xiāng)土特色文化,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是對國家課程資源的具體化,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筆者所任教的初中位于廣州市從化區(qū)鰲頭鎮(zhèn),醒獅是從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鰲頭鎮(zhèn)是從化重要的醒獅培訓基地。將醒獅項目引入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既有利于傳承醒獅文化,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一、從化醒獅文化簡介
鰲頭醒獅是從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根據《從化市志》記載,鰲頭醒獅是廣州從化區(qū)鰲頭鎮(zhèn)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目前,鰲頭鎮(zhèn)設立了包括鰲頭中學在內的三個鰲頭醒獅培訓基地,其中鰲頭中學就是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獅子是神,本來性極懶,一年四季睡個不斷,到了新年,就要點睛將它喚醒,這即是“醒獅”,醒來的獅子要敲鑼打鼓舞起來,在鄉(xiāng)間游走,寓意驅走各種害獸以及邪魔外道,保四方安全興旺。
二、開展醒獅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開展醒獅體育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開展醒獅體育教學是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需要。課標明確提出“我國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體育資源,應大力繼承和發(fā)揚。各地、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武術、……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來補充和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备鶕@一要求,我校需要充分挖掘醒獅資源優(yōu)勢,將其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來,以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
其次,傳承醒獅文化的需要。醒獅運動作為從化一項重要的傳統體育活動,開展醒獅教學有助于弘揚我國重要的“舞獅文化”。鰲頭醒獅繼承和發(fā)揚了北方獅子舞的優(yōu)點,結合了廣東的民俗風情和嶺南文化,對促進廣東民族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此外,鰲頭醒獅傳入香港、澳門、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國家,給當地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不僅宣揚了廣東舞獅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揚了中國民族體育文化,醒獅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最后,豐富初中體育教學的需要。某些程度上講,校本課程內容的開發(fā)充分建立在尊重和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和差異性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利,因而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展。醒獅正是基于學生對體育教學多樣化的需要,從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發(fā),選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并深受本地人民所熱愛的項目。
2.開展醒獅體育教學的可行性
一方面,醒獅項目符合國家關于初中體育要以“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能夠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推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鰲頭醒獅來源于民間,更接近農村,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集會、廟會等重要節(jié)慶也能夠喜聞樂見。這一項目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學生接受并喜愛這些民間體育。在這樣的特殊形式下,使其融入到體育課堂更能夠將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醒獅體育教學的實踐
1.醒獅課程教學內容
作為一門課程,醒獅主要包括醒獅文化和醒獅表演實踐兩個大的方面,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醒獅文化教學
醒獅文化主要包括醒獅的起源與發(fā)展、醒獅的特征、醒獅禮儀、醒獅的價值等方面。首先,起源與發(fā)展方面,民間認為醒獅來源于三個方面:“年獸”食青、醒獅拜年、食青滅“清”。史料記載,鰲頭醒獅作為嶺南醒獅的一個分支,是在北獅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最早出現在宋代時期,由北方黃獅脫胎而來,此后從中原傳到南方,并不斷納入南方的文化元素。其次,關于醒獅的特征方面,鰲頭醒獅具有獨特的藝術性。與北方獅子舞強調寫實、以模仿獅子為主不同的是,嶺南醒獅重在神似和意在,不受具體形態(tài)的限制,主張塑造一個夸張威武的形象,主要強調喜、怒、動、靜、疑、怕、探、望、睡、醉等形神,惟妙惟肖,深得人們的喜愛。同時鰲頭醒獅表演具有鮮明的主題性,“采青”,這是整個表演的中心和高潮。整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有:尋、見、驚、疑、試、弄、踏、咬、撕、嚼、食、醉、吐,這一系列的動作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獅子在采青前、中、后的神情。再次是鰲頭醒獅的基本禮儀,具體包括獅子開光儀式、起舞的禮儀、獅頭換人時進入的規(guī)矩以及途徑、出入不同場所的禮儀和不同節(jié)慶日、活動的禮儀等。最后,在醒獅的價值方面,醒獅表演具有健身娛樂價值、傳承文化的價值、教育審美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等。
(2)身體素質訓練
醒獅表演隊表演者的身體素質具有較高要求,身體素質訓練是醒獅教學的基礎。主要是以力量訓練為主,輔以基本技術;以柔韌性訓練為主,輔以力量和耐力;以靈敏性訓練為主,輔以力量和耐力。
(3)醒獅基本技術訓練
舞獅以南拳馬步為主,基本技術包括“睜眼”、“冼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整個醒獅的表演過程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來演繹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tài),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4)醒獅專項訓練
根據分工的不同,舞獅的專項訓練包括:舞獅的基本技術訓練,即獅子叩首、伏、坐、蹲、躍、翻、搖頭擺尾、望、昂頭、原地繞頭、交叉跳步繞頭、獅子喝水、獅子舔尾、獅子舔腳。引獅員訓練,引獅員即是引導者又是表演者,是獅表演是否生動、活潑、形象、逼真、順暢、緊湊,全靠引獅員地指揮。通常引獅員以葵扇來指揮獅子動作,亦可稱默契的發(fā)動者。舞獅頭訓練專項,舞獅頭者,必須靈活、有力,舞動時要展示神情的表達,對獅子的生態(tài)習性,驚疑喜怒等一切動作的模仿,都必須惟妙惟肖。舞獅尾專項訓練,舞獅尾者,必須高大、有力、靈活,主要是因為獅尾時常把獅頭托起的動作,或不然,則容易失誤,會令人感到呆板,拖泥帶水。獅尾是整個獅子舞動幅度大小的控制者。
(5)醒獅綜合訓練
專項訓練是以專項技術為主,輔以綜合身體素質練習。開展專項訓練時可以設定不同的主題或場景。具體舞獅迎賓、開張志慶、家居喬遷、賀福賀壽、迎親喜鬧、出殯送葬等不同場景。如在舞獅迎賓時,舞獅隊伍不論有多少頭獅子,分兩隊平行站立,一邊一隊,由鼓點指揮獅子原地舞動為主,在適當情況下還可以進行隊形變換表演,如遇剪彩或奠基儀式,獅子應排成一字形或半月形站在嘉賓后高獅舞動,烘托喜慶場面。
2.教學方法
根據醒獅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綜合采用了演示教學、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以及表演教學等方面。
(1)演示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直觀演示法是一種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直觀演示,能使學生感知動作的形象,加深對動作的印象,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了解動作的程序、結構、要領、方法,明確動作的時間與空間二關系,建立理論知識與動作間的聯系,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對動作的興趣和愛好的熱情,集中注意力和心理指向,促進對動作技術、技能的學習、掌握和鞏固提高,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
在醒獅教學中,我們通過邀請鰲頭醒獅表演專家和能手演示舞獅操作技能和方法,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表演的技術要求和細節(jié)。例如,我們曾邀請了鰲頭醒獅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曾桂森先生來我校,為學生演示鰲頭醒獅的基本技能,并深得學生好評。
(2)多媒體教學
在舞獅教學中開展多媒體教學是符合體育學科特點的。一方面,體育教學要求較強的示范性。體育的知識傳授大多數是動作技術,通過多媒體教學演示可以使學生多種感官接受刺激,便于學生的認識、記憶、理解。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在教學中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聽功能,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促進其運動技能的“觀察、觀察、再觀察”。將一個動作的全過程和用力點依次通過各種手段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就可以輕松講解各部分解動作的技術要領,演示整個動作的全過程,進而抓住動作的關鍵部分,突出重點,難點,打破了課堂的死板結構,有效地節(jié)約體育課的時間,減少了多次重復講解而導致學生動作的出錯的現象,增加了練習時間,提高了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體育理論的動態(tài)性。體育理論與體育實踐緊密聯系,在體育理論教學中,概念的解釋和說明都可以用具體的動作來代表它,或者用一個具體的動作來形象的描述它。例如:舞獅手、腿的基本運動能力都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動作來說明它的理論性質,而這些例子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實現動態(tài)顯現,給學生的記憶刺激更加強烈,提高學生的效果。
(3)項目教學
項目教學就是根據一定的邏輯將課程內容分割為相互聯系的若干項目,并在項目的基礎上設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醒獅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技能學習為重點,將該課程劃分為4個項目,15個具體任務。如下表所示:
(4)表演教學
醒獅是一項極富表演性的體育項目,以演促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每年我校會舉辦一屆為期一周的醒獅主題文化節(jié)活動,介紹鰲頭傳統獅文化,展現學校品牌。期間還將舉行獅王爭霸賽,以及醒獅知識競賽、畫獅、詠獅等多項活動,并提供舞臺,學生在活動中展現活力,展示才藝。另一方面,學校舞獅隊還會受邀參加從化區(qū)相關活動的表演。表演既是對學習效果的檢驗,同時,通過表演還可以鍛煉學生臨場表演能力,提高學生的舞獅技能和心理素養(yǎng)。
四、醒獅教學的效果與反思
醒獅是我校的特色項目,該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開始醒獅課程以來,學校已經培養(yǎng)了大批舞獅表演專業(yè)人才。然而,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主要體現為醒獅文化與實踐的結合。任何一項傳統體育項目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支撐,這也是這一項目能夠不斷傳承、發(fā)揚光大的基礎,只有了解了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學習技能,醒獅項目亦是如此。但是由于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而且他們對理論的興趣遠沒有操作的興趣高。因此,在醒獅的教學中,教師對相關文化的講解也是蜻蜓點水,將教學任務主要放在舞獅技能方面,導致學生對醒獅文化了解甚少,這樣制約了舞獅技能的提升。如何做好醒獅文化與技能的結合,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風俗志[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2]段全偉. 舞獅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8.
[3]王鳴駿.析我國舞獅運動的社會特征和價值功能[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6,(5).
[4]嶺南體育文化探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院學報,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