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尕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 “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敝劣谶x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引導學生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提高能力
一、教學方法改革的必然性
應試教育走的是標準化和剛性的管理路子,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偏離了學生的實際需要,以選拔少數人升學為目的,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手段。教師在片面地強調文化知識的灌輸和機械訓練,教學過程模式化,教學方法單一化。讓學生被動、無條件地接受,不管喜不喜歡,能不能學進去,學生只有聽話地死記硬背和做作業(yè)。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不高,教學質量上不去。隨著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目標。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的發(fā)展。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分數上。這就需要教學通過改革教學方法來體現,讓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升華。
值得一提和需要關注的是搞好素質教育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不僅是學校的工作,更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社會的用人觀、就業(yè)觀;學校、家長的人才觀、教育觀;政府的評價觀、政策法規(guī)、資源利用和支持等都直接影響了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對全社會更廣泛的領域來說,政府的導向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對企業(yè)用人要求,對學校的評價,對社會給予素質教育的理解、支持,都需要政策導向和支持。深化素質教育還需制度保障。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思想的變革,還應是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行為、教育評價等一系列的變革。既是改革就必定需要政策、制度的支持,希望出臺相應配套的政策和制度,為深化素質教育保駕護航。
二、教師要辯證地審視學生預習
預習是學習的前奏,讓學生提前對新知識有大致的了解,能聯系以前的知識試圖理解,并把不懂之處找出來,把問題帶到課堂上。這樣,學生在課上聽講就能提高學習的效率,跟上教師的思路,鍛煉自學能力。這些是好的一方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預習的局限性。學生們通過預習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意識,對了解的知識,課上往往不重視,沒有積極思考的過程,反而對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和深入。因此,學生預習絕不是事先查找答案這樣簡單。
新課本的知識很多時候是以對話形式呈現的,把該給學生思考的部分都呈現出來了,這樣,學生思考的空間小了很多。學生經過預習就會有一個固定的掌握規(guī)律的模式,課堂上的回答常常直接按照書本的答案來,但為什么要這樣想,大部分學生完全沒有思考,探究過程大打折扣。因此,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應用部分內容有學生自學,而其他一些內容嘗試去掉預習環(huán)節(jié)。經過實踐,這種方法有其獨到之處。因為,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內容,確實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當場完成,這也就是所謂的心靈的碰撞或思維的碰撞。如果事先都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了解,那么,學生也就不必再去思考,而教師也不必去引導,去激發(fā)。
三、突出學生的吟詠與感悟
語文是母語課程,小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培養(yǎng)和積累語感的過程。語文學習的基本特色在于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尤其是通過多形式多用途的吟讀,讓學生感知、體悟言語現象,獲得知識、體驗情感、明曉道理,這是語文教學之“本”,是語文課堂本色化之“本”。這一課,最有特色的設計是以“讀”為主線,領起并貫通全課。先是教師范讀課文,接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雞”放聲自讀,將重點句“整個世界都是黃色的呀”“原來世界這么美麗呀”反復品讀,安排學生一個接一個順著自然段連著讀,選擇一段自己喜歡的段落大聲讀,用合適的表情與動作表演讀……到了課尾,課文好像爛熟于心,全班學生幾乎全能出口成誦――全課書聲瑯瑯,童聲悅耳,一派生動鮮活之氣。讀,讓學生感知了詞匯,領略了情境,品悟了生活;讀,使課文散發(fā)魅力,課堂靈動,學生愉悅,“細雨潤無聲”,這樣的教學安排突出了語文味,回到了語文課堂的根本上。
四、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語言是教師口頭表達的綜合反映,這是教學創(chuàng)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為學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師的語言魅力將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心,很快地把學生帶入文本,較好地理解課文,挖掘文章的深層次含義。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自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和平相處,感情上會更融洽,心理上會更溝通。
教師應該不斷的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由于教材的統一性,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進行豐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選擇。像對于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說,語文教材上的內容已經掌握的很全面了,教師應該教授學生一些課本以外的語文知識,從而滿足學習成績好的學習學習的需要。而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課本上的有些知識掌握起來比較的困難,教師需要尋找一些較為簡單的內容作為基礎,讓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先掌握較為簡單的知識,然后在掌握簡單知識基礎上,一步一步的向教材上的知識進行延伸,從而使其有一個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的過程,逐步的使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能夠掌握教師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教師應該通過上述的方法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進行豐富,從而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上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的效率。
而言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國際的聯系和協作,教育也應當有自己的“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我們小語教育工作者,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勇于舍棄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方法,勇于引入現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分析講解上做“減法”,在探究發(fā)現上做“加法”,只有這樣,語文閱讀教學在新的時期才會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