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
摘要:教學工作發(fā)現,很多學生在繪畫時作品缺乏新意,脫離生活,技法陳舊,沒有創(chuàng)造性,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筆者經由多年的美術教學認為,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生活,走進生活,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揮想象,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自己的個性,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積極參與到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來,是美術改革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藝術;大膽創(chuàng)作
美術創(chuàng)作教學是美術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造型能力是很好途徑,特別是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并通過美術的形式去表現生活的意識,起到積極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學美術創(chuàng)作教學雖然呈現出可喜的結果。但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深入還顯得稚嫩,還缺少從自己與自然、與現實生活的體驗中積累感性經驗和創(chuàng)作素材,觸及到創(chuàng)作畫不少學生以重復性的卡通形象和簡筆式的圖解的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任何一個藝術家,如果離開生活這個寬闊的海洋,那他們的藝術之源便會干涸。元代畫家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中生,意態(tài)忽忽,人不測為何,樂而忘返。”唐代畫家王默“扁舟泛海,”以盡覽“海中之水”為趣。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早年當過工人、水手、淘金者,廣泛的游歷人生…這些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人們以豐富的人生告訴酷愛藝術的年輕一代應該學習自然,走進生活。
一、體驗生活,源于美術
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藝術家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學問知識,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非常重視生活對創(chuàng)作的作用。大詩人歌德主張依靠體驗,認為現實比天才更富于天才。魯迅先生也說:“作者寫出作品來,對于其中的事情,雖然不必親歷過,最好是經歷過?!盵2]誠然,每個中學生不一定都成為藝術家,但是培養(yǎng)創(chuàng)作的意識是非常關鍵的,它能誘導學生潛在的想象力,表現力,讓一個人的才情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
生活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其樂無窮的,但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去反映生活,表現生活,就會感到茫然,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學生還停留在盲目的無意識狀態(tài)中,作為教師就要引導他們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捕捉生活中最動人的一瞬間。善于從平淡的表面去表現其不平常的美。我要求學生做到三點:1,做一個有心人,仔細留意身邊的人和事;2,努力挖掘其中美好的東西;3,找出其中的新,奇,趣。
平時上課只要有可能,我都盡量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我們學校地處郊區(qū),田園風光優(yōu)美。我利用這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走進生活,走向田野,走近農民,農忙季節(jié),我組織學生一起走進麥田,做一回“拾穗者”,體會德國畫家珂勒惠支在油畫《拾穗者》中所體現的對農民的深切關心和無限愛戴之情,然后根據體驗創(chuàng)作一副畫,同學們在經過一次汗水的洗禮后,更加明白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美在晶瑩的汗水中,美在幸福的笑容里,于是他們情不自禁的拿起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豐收圖”,回去以后經過精心整理,畫面少了些許浮躁,多了一份思考與內涵。其中的一位同學描繪的是“希望的田野”,畫面上同學們彎腰拾穗,金黃的麥穗映著同學們火紅的笑臉,畫面色彩亮麗,對比強烈,寓意深刻,名字也起得絕。同學們都說,感覺胸中有太多的東西要表達,生活實在是太美了。還有一位同學描繪了幾位農民在麥田里割麥的情景,他們的臉上是陶醉的笑容,他們的眼里流淌著幸福,畫面以大片的麥田為背景,沒有任何點綴的東西,表面上看顯得“意猶未盡”,其實不然,這位同學獨具匠心,畫面讓人浮想聯翩,寓意深刻,連筆者都嘆為觀止,試想,如果不能讓他們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動人之出,他們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嗎?
二、激發(fā)興趣,大膽創(chuàng)造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這句話真知灼見地道出了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并伴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內部動機??茖W家研究發(fā)現,在人類所有活動中,最能體現創(chuàng)造性的莫過于藝術。學生新奇古怪的想法來源于生活實踐,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們樂于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思維由此而萌發(fā)。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宇指出:“成功的真正秘密是興趣?!?許多教育實踐也證明了: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和繪畫水平,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對藝術產生了興趣,對其它科目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成為一種需要和追求。他們會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主動探索,主動研究和主動發(fā)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美術教師不止教給學生美的創(chuàng)造,還應該教會學生在其它科目中尋找美的發(fā)現,科科相結合。例如:小學生特別富有愛心,他們對小動物興趣甚濃,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這種心理特點,我在一年級美術教學《小動物》一課中,我先讓學生課前找一些有關動物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找資料的能力),上課時說說自己喜歡什么動物(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同學間交流動物有什么特點(培養(yǎng)學生互動交流能力),把自己喜歡的動物畫出來(出示范畫,可以畫上背景,也可以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進行,并為圖片配上對話,培養(yǎng)學生用線條繪畫的能力)。繪畫時,我還配上他們熟悉的卡通音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尤其畫連環(huán)畫部分,他們越畫越多,越寫越豐富,把低年級語文的寫話內容也結合在一起了。在我們學習的新課程理念中也指出,我們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一個社會的進步,需要的并不是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的書呆子,而是需要標新立異、敢于創(chuàng)新的棟梁之才。
總結:要想讓學生在美術課中興致勃勃,主動學習,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反思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藝術,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