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學習和生活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應如何發(fā)展兒童的推理能力呢?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善于抓住時機,建設有數學文化味的課堂,讓數學課堂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觸及數學的本質,促進學生高階段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生活情景 經歷過程 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1-0277-01
在現階段中,不同的人對課改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探究,但課改的背后,如何堅守小學數學“數學思維”的學科本質?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準小學數學老師應如何發(fā)展兒童的推理能力呢?筆者有著以下的思與行。
一、創(chuàng)設生活學習情景,搭建推理能力生長的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首先注重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尊重學生的想象和推理,搭建學生的學習平臺,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因此,我認為:在小學階段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推理源于生活情境和現實認知是學生推理能力能夠生長的平臺和基石。比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通過游戲方式,引入學生喜愛和熟悉的七巧板,創(chuàng)設了“一個七巧板有七塊積木,2個、3個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個積木?”的學習情景。一個七巧板有7個積木,2個七巧板有14個積木的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而且這樣的活動又深受學生喜愛,因此很自然地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經歷“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算一算、說一說”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把7的乘法口訣與它的意義結合起來,體會知道一句7的乘法口訣可以類此推出上一句和下一句口訣的探究欲望,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作好輔墊。
筆者認為,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就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好奇心,引發(fā)學生認知的驅動力,讓學生保持一種輕松愉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狀態(tài),營造積極的推理學習氛圍。
二、合理選擇和運用方法,讓學生經歷推理的過程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稊祵W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應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之前筆者在學校見習時,也看到了一部分數學老師習慣于就知識講知識,習慣于牽著學生的思路走,不敢大膽放手,給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太少,活動不充分,導致學生不會積累和學會一些恰當的數學方法去推理,推理能力也不能充分發(fā)展。其實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看一看、剪一剪,畫一畫,量一量,做一做,算一算,估一估”等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經歷推理的前置性有效活動,在觀察、思考、分析、驗證、比較、總結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經歷認識從表象到數學本質轉化的深度思考,從而發(fā)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比如在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筆算乘法時”老師可以讓學生經歷:①在點子圖中“圈一圈”圈出“200×3、10×3和3×3”的過程;②讓學生把“213×3”的計算過程填在表格中;③讓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乘法豎式;④讓學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算法,從而引導學生運用“圈一圈”“填一填”“算一算”“說一說”的方法,溝通直觀點子圖、表格、抽象豎式三者之間的聯系,推動學生運用遷移類推的思想和方法,學會用原有“口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帶動新知識的學習。
三、用數學的語言說,讓推理的思維顯性化
用數學的語言說,這是小學推理的目標之一。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小學生推理能力的發(fā)展與語言發(fā)展密切聯系,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讓學生的思考過程變得清晰而又有條理,訓練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說的過程,就是訓練學生推理的過程。那么,如何訓練學生說數學呢?就學生推理能力的發(fā)展而言,教學中我們可以多采用“設疑”“追問”“課堂生成資源”等來訓練學生,引導學生用“因為什么,所以什么”、“如果怎么,就怎么”等的說理表達,讓學生會用數學的語言有條理地說。在小學低段,引導學生推理的語言比較簡單,一般就是“因為什么,所以什么”;中高段,語言形式有了思維深度的變化,多為有因果關系的復句或具有因果關系的句群,如“因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見”、“之所以”、“是因為……”等作為推理的引導語。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用數學的語言來說數學,表達自己推理中的思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全班展講,總結反思”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的說。比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獨立算出“貼了多少塊瓷磚”后,再讓學生觀察“3×10+5×10=80(塊)”“(3+5)×10=80(塊)兩個算式,在小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發(fā)現?讓學生有理有據地說出自己的發(fā)現及推理過程。引導學生得出:因為左邊求的是一共有多少塊瓷磚?右邊求的也是一共有多少塊瓷磚?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左右兩邊計算結果相同的式子。讓學生借用“因為……所以……”得出: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但問題相同,所得的結果也相等。在說數學中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數學本質。培養(yǎng)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的能力,能把復雜的東西教得簡單,把簡單的東西教得有厚度,體現數學的學科特點。
四、過程性評價,攢足學生推理能力發(fā)展的后勁
對于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還要面向全體,關注差異,采用過程性評價,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淡化學習的結果,重在學習過程的評價。對于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要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及能力水平給予評價,讓學生敢于探究,敢于思考,敢于表達、營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筆者所見習的學校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評價就采用的是“3+1”評價機制:“3+1”的“3”是指小組、教師、班級評價,讓所有的學生以小組為依托,以小組的榮譽、小組的智慧、小組的力量來獲得成功;“1”是指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意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人人各盡所能、各盡其才獲得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評價的目的是淡化學習的結果,加強過程化的評價。無論學生是進步大還是進步小,都鼓勵。這樣的評價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人人各盡所能,各盡其才獲得充分自由學習的機會,又讓課堂呈現良好的溝通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愿望。
推理是一個美麗的思維過程,它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數學學習過程。學而思,思而學。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發(fā)展,還需要我們在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中善于抓住時機,培養(yǎng)符合意識,引動問題意識,營造良好的課堂溝通氛圍,建設有數學文化味的課堂,讓數學課堂綻放思維和激情的靈動,讓數學課堂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觸及數學的本質,實現數學教學教會學生會推理的任務,進而促進學生高階段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鞠長春.凸顯能力培養(yǎng)過程 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問題[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4):63
作者簡介:代慕潔,女,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初等教育系2014級(數學與科學模塊)1班在校學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