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瓊
(廣東省湛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硇洲中學)
摘 要:語文是人們展開交際活動的主要工具,也是傳播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因此,教師教好語文,學生學好語文是初中教育的重點內(nèi)容。其中,初一語文的教學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做好初一語文的銜接教學工作十分重要。
關鍵詞:銜接教學;因材施教;問題適度;激發(fā)興趣
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有著一些相似點,也有著不同之處,比如初中的語文知識都是建立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之上,只是難度較高;小學語文的體裁偏向于寓言、故事等,初中語文則大量收錄一些經(jīng)典的、體裁多變的文學作品;小學語文的學習重點更強調(diào)學生的識記能力,而初中語文則注重學生的情感認知等。這些不同之處使很多學生在初一便感到不適應,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在提高初中生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初中學習。下面,筆者從因材施教、提問要難度適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個方面,討論初一語文銜接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是由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率先提出的,一直到現(xiàn)在都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歷、適應能力等都不一樣,一部分學生能夠迅速適應初中生活,并根據(jù)初中學習任務的變化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策略,從而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中取得進步。然而,有一部分學生雖然有著比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他們卻因為無法適應初中的快節(jié)奏而產(chǎn)生排斥反應,從而漸漸降低學習興趣,如果無法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很可能會讓這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好中小學的語文銜接。
在剛剛擔任本班的語文老師時,我率先在全班舉行了一次摸底測驗,考查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在測驗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的閱讀理解題的正確率較高,他們能夠十分準確地找到文章的主旨與情感,做出精確回答,但是在關于字形、字音的客觀題目中失分率較高;也有一部分學生對文言文以及詩詞的理解總是出現(xiàn)偏差;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較差,總是詞不達意等。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之后,我在語文課上查漏補缺,針對性地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就如在《散步》一課中,我讓字音、字形等能力較弱的學生在班級內(nèi)朗讀課文,糾正他們的發(fā)音問題,并根據(jù)生字詞展開聽寫訓練;針對對文本的主旨與理解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的學生,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分析文本結(jié)構(gòu)、主旨大意,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抒發(fā)的尊老愛幼、珍視親情與生命的情感;針對那些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我經(jīng)常指導他們在課后展開閱讀、實踐等活動,讓他們寫一些讀后感或生活隨筆等。
二、提問水平要難度適中
很多教師喜歡在課堂上以提問的形式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也以問題來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多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問題難度與學生的實際水平不符。問題過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問題過易無法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因此,教師要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使問題難度水平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初一學生能夠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思考興趣,并利用自己在小學的語文學習成果以及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課中,學生對敘事性文章的了解不深,但也或多或少地接觸過這類課文。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體會敘事性作品的特點,使他們更好地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我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并提出幾個問題:“通讀課文之后,你可以描述沙利文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嗎?海倫·凱勒的形象又是如何?”“文章為什么以《再塑生命》為題呢?”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自學,還能在問題的引導下理解這篇課文的特點與文章的情感。
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初一學生的認知還過于依賴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一個事物的興趣直接決定著他們是否會主動參與到與其有關的活動之中。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初一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其自愿學語文,并且主動克服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從而做好銜接教學。如,《雨的四季》一課的課堂伊始,我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了不同的季節(jié)中雨的照片,有連綿輕柔的春雨、有狂風驟雨的夏雨、有靜謐凄涼的秋雨、有寒冷透明的冬雨,并配有下雨的聲音,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雨天之中。這個情境迅速將學生帶入具體的學習狀態(tài),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初一階段是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重要過渡階段,教師一定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語文知識。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的教學計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師要注意提問的難度適中,使問題能夠更好地引導初中生主動思考,不斷豐富與拓展他們的原有認知體系;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以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來促進銜接工作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陳淑蘭.初一語文教學銜接問題思考[J].文學教育(上),2016(6).
[2]高丹.初一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分析[J].中華少年,2016(3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