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小學生的啟蒙階段,對于小學生思想品德、個人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育過程亦是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對于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情感教育;深化
小學《品德與社會》旨在從初級階段對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塑造小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和態(tài)度以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一時期學生的世界觀和自身意念都尚處于未成形的啟蒙狀態(tài)。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有效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在這里就顯得尤為必要.教師是否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事關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與價值觀的關鍵。而情感教學又是近年來新課程極力倡導的一個主題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有效地進行情感教育,是教師目前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一、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因為只有情感化了的認識才能促進孩子的品德形成。在思品課上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推動他們履行社會所要求的道德義務。在道德認識上滲透情感因素,有情感,認識才能深刻與持久。從而推動他們產生一定的道德行動,例如教學“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學會自我保護”的主題,教師帶孩子們行動起來,課堂上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便隨之啟動:看一個錢包掉落在地上,幾個人你爭我吵,都說是自己的,你該如何分辨?瞧,一個小偷正在偷東西,誰會見義勇為?聽,有人在敲你家門,你如何去應對?讓孩子自己實施去處理,從而啟發(fā)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激發(fā)熱愛生活的情感,這種將行為融入課堂的教學,將言教與行動融合的教學,正是讓孩子從播撒的思想種子里,收獲了豐碩的行為之果。
二、樹立榜樣,激發(fā)情感
①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典型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記住要學習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還要讓學生記住他們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令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領袖英雄的偉大,從而對其產生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黨、對祖國、對社會主義的情感,對社會公德、道德品質的正義感等。如教學《杰出的智者》一課時,先激發(fā)學生了解我國影響世界的文化偉人教育家孔子、軍事家孫武、科學家祖沖之等的興趣,再播放電視片斷,從而激發(fā)學生從小立志愛科學、學本領的情感。②教師。小學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身教比言教能起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風、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給學生作出表率,激發(fā)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品德。③同齡伙伴。用與學生年齡相似的先進人物或有教育意義的事例進行教育,易于為學生所接受,有說服力,特別是學生中發(fā)生的那些平凡小事,與學生生活比較接近,更容易產生感染力。
三、擴大信息,增強情感
由于品德與社會教材編寫受篇幅的限制,其教學內容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在教學中應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提供教材中沒有的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翔實典型的具體經驗和材料。或讓學生提前收集有關材料,或課后延伸,擴大信息量,以拓寬學生視野。以此來增長他們的見聞、知識,讓他們了解世界,認識生活,并由此產生聯想,培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增強情感。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炎黃子孫的心愿》一課,我采用開放式的教學,學生學文時再現香港、澳門回歸的場面,了解祖國母親失散的三個孩子,目前就剩下臺灣。注意課內提高效度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從圖畫、電影、與大陸的交往關系以及兩岸骨肉的深情來學習課文。
四、聯系實際,體驗情感
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通過“知、情、意、行”得以表現、發(fā)展及檢驗的,而“行”是思品教學的最高層面。這方面的培養(yǎng)往往要結合生活實際,要讓學生體會的道德情感在實際中得到體驗。教師須對學生了如指掌,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行為表現及家庭情況等。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實施教學。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爺爺、奶奶好》一文,針對許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對長輩缺乏正確認識、在家里以自我為中心等實際情況,學文后可鼓勵他們談自己如何敬愛長輩,在小組或班上交流,把實際情況與感受說一說、比一比、辨一辨,寓理于情中,理中透情,情理交融,更好地把道德知識轉化到學生心靈中去,達到知行統一。
五、通過實際生活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品德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生活中有許多真人真事可以用來作為品德教學的案例,而這些事例離學生最近,學生感覺看得著摸得著,是實實在在的,最能讓人信服。曾經,在我的班上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叫張偉,當時他家的經濟狀況一般,但其父親賭博成性,不關心他的學習,家里的收人基本上都被他父親輸光了。時常交學費的錢都沒有,于是他就利用課余時間撿廢紙、可樂瓶等賣錢,存起來用于買文具、交學費。我將他的情況在課堂上公開講給大家聽,對他給予贊揚和鼓勵,要求全班同學向他學習,他十分感動。后來學習更加認真了,其他學生也從中受到了教育?!耙环皱X”的事不可小覷?!拔以隈R路邊撿到一分錢,交到人民警察叔叔手里邊……”,現如今也許很多人覺得可笑,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它看做一件嚴肅的事情。兒童的心是純潔的,在小學階段,我們會經常碰到學生撿到東西交給老師的情況,碰到這種情況教師千萬不可輕視,即使是‘一分錢、也不能輕描淡寫,否則會錯過天賜的教育良機,并且可適當夸張,可通過板報、廣播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讓旁觀者羨慕,讓‘拾金者”感到無尚光榮。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齡等特點,充分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在各種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培養(yǎng)感情。
參考文獻
[1] 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 王崢.我國中小學情感教育探析[D].河南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