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燕
【內容摘要】評課不只是專家的事,普通教師如果真正從有效評課的角度反思教學,則可以讓自己的教學多出更多有益的準繩,從而上出自己喜歡的好課?!督裉煳覀儜鯓釉u課》是來自于一線的出色語文教師的評課心得,其中蘊含著對好課的多元解讀,普通語文教師讀來,收獲頗豐。
【關鍵詞】評課 好課 教學反思
曾經以為評課應該是教育專家、教研員、學校領導的專屬,像我等普通教師只應該聽這些專家的耳提面命,又或是作為被評的對象;曾經也經歷過某些公開課、教研課之后作為一線教師的發(fā)言過程,但業(yè)內人都知道那基本上都是走過場,套話背后往往是三言兩語解決問題。而今天,當《今天我們應怎樣評課》這本書擺在我們面前并成為一項重要的閱讀任務時,筆者忽然感覺到“怎樣評課”這個課題或許正應當是屬于我研究的命題,而當帶著一點強制自己讀下去的心態(tài)堅持閱讀時,沒有想到的卻是讀后滿滿的收獲。結合筆者所從事的語文教學,現(xiàn)提出自己淺顯的觀點供同行批評指正。
一、從評課者的角度看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
從楊德林《評課需要把握的五點常規(guī)內容》,筆者知道上好一堂課的基本注意事項。
首先,教學目標明確。楊老師說,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一節(jié)課好壞的主要尺度。可見教學目標很重要。確實如此,一堂課沒有目標,老師就像銅匠一樣將擔子挑到哪里,響(想)到哪里,勢必會造成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不成體系,目標不明確,學生也會云里霧里。教者昏昏,學者豈能昭昭?楊老師認為把三維目標比作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三者之間具有不可分割性,這個比喻很恰當。這一句話是說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但從實際教學出發(fā),我認為一堂課目標明確是必須的,但未必需要三維目標都在一堂課中達成。如一堂課專門復習文言文實詞,就談不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種三維目標可以在一篇課文中得以體現(xiàn),不一定每一課都得以體現(xiàn)。為了體現(xiàn)而體現(xiàn)就顯得不自然,顯得很假。
其次,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思路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決定。我在平時教學中,我在這一方面相對就比較欠缺,往往很關注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考慮得較少,每次備課總是考慮如何把握重點,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怎樣能更好的接受考慮得很少。教學思路的設計要有獨創(chuàng)性。我認為做到這一點,才真的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說實話,在繁重的教學任務性,有時候課都來不及精備,大部分老師常常借助網絡資源,最多將自認為好的信息進行整合。讀到楊老師的這篇文章,啟發(fā)我上課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要上出自我。
再次,課堂結構嚴謹。結構嚴謹包括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在活動教學模式下,尤其要關注老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時間分配。
二、從評課者的角度思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
從李普權《評課評什么》一文,筆者明白了一堂好課的標準。
好課是高效課堂。這種高效不僅包括45分鐘,學生學到多少東西,受到哪些教育,學生知識增長得多,情感熏陶得多,學習方法、技能掌握得多等;還包括一堂課的目標達成情況,目標能全部完成,而且檢測效果好,意味著高效。
好課是教學思想先進的課堂。教學思想是教學行為的靈魂,決定著教學行為的方向,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先進的教學思想采用的是素質教育的模式,關注學生的終生發(fā)展,關注到教育對象的全體,教學組織體現(xiàn)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角色作用,知識、能力和德育互相滲透。
好課是機智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中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即時組織能力,課堂中不拘泥與預設,在教師靈活的啟發(fā)下有更多的課堂生成,而且不會因生成而節(jié)外生枝,游離教學目標。課堂上老師能輕松駕馭。
三、從評課者角度打造樸素的語文課堂
從紀現(xiàn)梅老師的《只恐45分鐘,載不動許多評》中,筆者知道一堂好的語文課離不開讀書。我們不能為了搞活動教學的形式,讓合作式學習討論,教師的大讀特讀擠占學生的自我閱讀、自我感悟的時間。語文課堂應該讓學生充分的從容的閱讀,合作學習、教師講解也許學生更快的理解,但是不是學生自己思考得來的,理解起來終覺淺。自主閱讀是基礎,沒有自主閱讀的語文課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中樓閣。
紀現(xiàn)梅老師對于很多語文同行來說可能不如那些大家一樣知名,但她海量的閱讀加上獨樹一幟的觀點,卻常常可以讓像筆者這樣的普通教師有非常有益的啟發(fā)。在這篇文章中,你所能讀到的就是對引導學生讀書的“癡迷”,這在筆者看來是一種追求樸素的課堂,但卻非常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