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娟娟
【摘要】自古以來,語言和文化有著緊密聯(lián)系,尤其對于英語這門代表西方文化的語言課程,通過學習能掌握西方國家文化和生活方式,充實知識儲備。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還是文化因素都是英語教學目標,不了解語言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這門語言,自然無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則從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構建多方交流及借助英語教材和閱讀等探究小學英語教學文化教學,望給予英語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 文化教學 交際
早在2001年英語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將文化列入到英語教學內(nèi)容之中并要求學生粗略了解使用英語國家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逐漸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從相關調(diào)查結果得知,大部分小學英語小學過于傾向閱讀、聽力、寫作、口語等基本語言技能,以致于多數(shù)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薄弱,甚至在應用英語過程中普遍出現(xiàn)交際和誤解情況,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學勢在必行。
一、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重視傳授語法知識外,更要加強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當前英語教材中涵蓋很多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內(nèi)容,因此教師在善于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應用教材,通過學習英語課文和對話引導學生體會中方和西方國家表達方式、思維習慣以及價值觀念存在的差異,重點在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其中包括贊美他人、稱呼、道謝、打電話、致歉等,充分讓學生認識到因家庭、社會、單位等不同交往身份和地位,所要遵循的文化原則也有不同,進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例如在學習hello,教師就為學生介紹中西方問候方式不同,并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模仿西方人人民打招呼,同時教給學生日常中常用的短句:“What is up?”、“What is going on?”,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西方國家文化。
二、構建多方交流,感受不同文化差異
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實free talk環(huán)節(jié),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平臺,雙方拉近溝通距離。例如在講解到家庭主題,教師就可告知學生,“aunt”對應漢語中的姨媽、姑姑、嬸嬸等,“uncle”對應漢語中的姑父、伯父、姨夫、叔父、舅父等,“cousin”則對應漢語中的表兄弟、表姐、堂兄弟、堂姐妹,“grandfather”對應漢語中的奶奶、外祖父、爺爺。中國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傳統(tǒng)家庭對親情十分重視,每逢過節(jié)都會歡聚一團共慶佳節(jié)。相反在西方國家并不重視親屬關系,強調(diào)個人主義,尤其個人要負的責任遠遠多于對家屬所負的責任。自然而然英語中很少出現(xiàn)敬語,無論對方地位多高、年齡多大,西方人也很少用“您”之類敬語。之所以會存在此類情況,主要和西方國家追求人人平等精神和個人價值等思想觀念。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稱謂詞就會了解西方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關系。再例如教材中某章節(jié)內(nèi)容提到飲料和食物的英語表達,大部分對美食都有強烈的追求。英語教師就為學生介紹中西方美食,如中方的Tofu(豆腐)Jiao zi(餃子)等詞語都被賦予了英語專有詞匯,此外教師還可適當告知學生像肯德基、麥當勞快餐在西方國家就類似于中國的油條包子,雖然便宜,但缺乏營養(yǎng)物質(zhì),過多食用較易導致肥胖。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文化,能讓學生加深對中國美食文化了解。
三、借助教材閱讀,拓展學生文化視野
英語教材編寫內(nèi)容基本上參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其中滲透了大量是英國和美國等國家文化知識。教師在講解中可根據(jù)教材拓展知識,從而向?qū)W生傳遞更多文化信息。例如在學習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國民、國旗、語言等,教師就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各國國旗,并穿插講解國家國旗圖案來源以及首都。再如教材某章節(jié)提到了中國古城和其代表特征,教師就結合課文知識為學生介紹Macao(澳
門)、Hong Kong(香港)以及世界其他城市著名建筑標志,如the Eiffel Tower(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Sydney Opera House
(悉尼歌劇院)、Fuji Mountains(日本富士山)等。教材中還有部分章節(jié)提到了中西方重要節(jié)日,如中方的New Year(春
節(ji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jié)),西方的Christmas(圣誕節(jié))、halloween(萬圣節(jié)),教師就對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進行深入挖掘,介紹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節(jié)日知識。此外英語教師還可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拓展閱讀,目的在于讓學生多了解英國、美國等地區(qū)人民家庭關系、生活觀念、社會背景以及父母對孩子自立能力培養(yǎng)等。同時還可運用比較學習法深化閱讀,即比較文章中有關文化不同因素,如中方稱贊別人,對方要客氣一番,而西方在稱贊別人時基本上都會愉快接受。在吃飯方面,中方會留下一點菜作為禮貌,西方則會通過吃光食物來表達對主人款待的喜歡之情。比較閱讀法明確區(qū)別了不同文化差異,有利于學生消化吸收。還可運用直接闡述法;即直接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的閱讀材料,如sandwich(三明治)、frielace(壁爐)都是西方文化,中方常常將boss一詞譯成老板,學生會直接聯(lián)想到企業(yè)老板,事實上英美都將上司稱為my boss。由此說明,學生只有深入了解英美背景文化知識,才能正確理解英語詞匯本質(zhì)意義。
四、結語
總之,文化是小學英語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要了解所學語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本質(zhì)內(nèi)涵,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英語教師也應改變以往過于注重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培養(yǎng)教學模式,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滲透,構建多方交流和文化情境,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拓展學生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施璐嘉.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與培養(yǎng)[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10(1):56-61.
[2]唐建玲.對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探討[J].新課程導學:七年級上旬,2014(22):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