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
摘要:在傳統(tǒng)課堂結構中,沉默往往被視為一種師生交流障礙,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偏見,因為從語言學來看,沉默在本質上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符號。本文提出以適度的沉默,擺脫過于浮華的課堂表象,創(chuàng)設更為寧靜的教學情境,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留足自主學習和想象創(chuàng)新的空間。誠愿以此文,喚醒人們對于這一特殊教學技巧的重視。
關鍵詞:適度沉默;小學語文;教學技巧
G623.2
語文教學猶如作畫,智慧的教師猶如丹青妙手,應當懂得“潑墨”與“留白”的道理。簡而言之:拒絕“滿堂灌”的同時,也要走出“偽教改”的浮華,以適度的沉默,造就余韻悠長的課堂效果,提升語文教學的品質。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使沉默成為一種技巧,成為一種藝術呢?
一、適度沉默,走出課堂的喧囂
當前,部分教師為了激活課堂氛圍,在活動構思和教學行為上,往往偏于“曇花一現(xiàn)”的表象功夫。曾經(jīng)聽過很多公開課,得到很多啟示,但也產(chǎn)生一些迷茫和困惑:難道課堂必須要追求繁華和熱鬧嗎?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的收獲?我們從傳統(tǒng)課程過于講究知識傳授中走出,又應當走向什么樣的教學方向?“簡中求豐”的高效課堂實質在于什么?
思前想后,筆者頗有所悟:課堂過于追求熱鬧好看,則容易流于低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善用恰到好處的沉默技巧,回歸本真教學的實在節(jié)奏。記得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jīng)提出:合理的沉默氛圍,有利于學生心理自由和心理發(fā)展。教師過度言語干涉和行為影響,會使學生產(chǎn)生焦慮心理,不利于知識把握和運用,結果,反而與我們追求的教學終極目標背道而馳。鑒于此,筆者認為:在注重語言教學及集體討論的同時,要記得為適度沉默留出一席之地,構建“實而不華”的樸素語文課堂。
二、適度沉默,激活思維的運轉
古人云:“沉默是金”,事實上也是如此,適度沉默的課堂,能吻合文本進行“蓄勢”,讓學生個性思維運轉更充足。不少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在課堂上遇到問題時,從成人角度講授,無論再細致到位,知識都如同過度咀嚼的食物,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這種時候,就需要以適度沉默來形成“懸念”,教師的沉默,其實是語文教學的某種期待。選擇適當?shù)臅r機,讓學生擺脫言語的干擾,能夠以“蓄勢”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當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探討上時,思考會更積極。從表面來看,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中,課堂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反而運轉得更加自然而高速。
譬如,在《火燒云》閱讀教學中,如果我們用傳統(tǒng)的方式精講,學生容易懨懨欲睡,失去興趣和熱情。我針對火燒云變幻莫測的形狀和色彩,引發(fā)學生個人的積極思考。表面上看來,語文課堂似乎不夠熱鬧繁華,但大多數(shù)學生卻更專注,思維的主動性更強。因為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即便是語感不夠強的孩子,也能夠跟上教學的速度,不至于滿頭霧水。時而書聲瑯瑯,時而靜默專注,構成和諧有序的課堂,《火燒云》教學中,我在沉默的妙用下,讓孩子們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瑰麗,生成更為精彩的語文課堂。
三、適度沉默,留出自主的空間
葉瀾教授提出“新基礎教育”理論,特別強調注重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之間分寸的斟酌,筆者頗為贊同。無獨有偶,1978年,在語文研討學術會上,葉圣陶先生也提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言下之意,應從小學開始,思考并嘗試“如何教學生自學”。我想,沉默技巧的運用,更符合葉老倡導的教育終極目標,即讓學生“學會學習”,達成“教是為不教”的效果。我嘗試適度沉默,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親近文本的空間,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充分相信學生,把自主權交還給學生,學習環(huán)境更為寬松、恬靜、有效。特別是對于缺少自信的學生,就能夠避免“一刀切”的集體討論進度的干擾,擁有個人思考和自主把控的空間。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則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內容生動而富含哲理。教學中,我大膽創(chuàng)設相對和諧、靜默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解決問題:小鹿的玫瑰花是不是白種了?為什么?學生們認真地反復閱讀童話,由單一地閱讀到深入地揣摩,在“讀讀品品”中,親近文本,有所感悟。他們或者圈畫關鍵詞語,或者勾出發(fā)人深省的段落,偶爾悄聲交換看法,整個課堂看起來是安靜的,但卻有利于學生深究文本,通過自主學習而又所創(chuàng)見。
可見,教師恰到好處的沉默技巧,能夠促成學生的深入思考,幫助他們針對問題去琢磨和揣度。最后,問題水落石出:一人種花,飄香萬家,小鹿的玫瑰是一種共同的快樂。就這樣,我巧用沉默的智慧,成功地點撥和啟迪學生,孩子們的知識因自主學習得以自由地生發(fā),那種傳遞文明薪火、教人求真求知的欣慰和喜悅,是那樣的獨特而難以忘懷。我感受到:在語文課堂中,真的要懂得“留白”的技巧,因為它會推動教學走向“教師善教、學生樂學”之路,讓教與學都變得更加輕松、有效。
四、適度沉默,留足想像的余地
讓我們再來談談適度沉默的另一優(yōu)勢:適度沉默,為學生提供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余地。小學生性格天真活潑,在他們純凈的內心中,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心。作為語文教師,要懂得用適度沉默的技巧,利用文本中可供想象的因素,激發(fā)學生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造。我認為:從成人角度預設的課堂教學,往往只是將教師對課文的個人解讀,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輸送給學生;反之,適度沉默卻能夠給學生一個沉思、冥想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借用三只小鳥的爭論,贊美春天給大地帶來的奇妙變化。在引領學生充分掌握課文內容之后,我運用電子白板的現(xiàn)場展示功能,讓學生展開默想,在心中想象濛濛春雨的色彩。學生們安安靜靜地思考和想象,再用游戲“接龍”的方式地上臺,進行一人一句小練筆活動。雖然語句還顯得稚嫩粗糙,然而,那種春雨美、春天美、文藝美的意境,卻讓所有孩子為之沉醉。我想,在孩子的心中,春雨的色彩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靜下心來想象并創(chuàng)造,把文本的感悟化為筆下的文字。而這,正是新課標背景下,需要我們以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不懈追求的方向。
結論
綜上所述,適度的沉默,具有豐富的語義價值,巧妙地運用,也會成為一種教學藝術,發(fā)揮出獨有的功效,與語言教學互為彌補,帶來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適度沉默,往往“此時無聲勝有聲”,收到更實在的效果。讓我們走出“華而不實”的課堂喧囂,重新定位課堂沉默的價值與意義,成就耳目一新的課堂構思,陪伴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立丹.沉默及課堂沉默研究[J].現(xiàn)代交際,1013,12
[2]周杰.傾聽學生的沉默之“聲”[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