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批評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一種教育手段。班主任正確運用批評手段這一門藝術,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只有正確理解“批評”的涵義,批評做到因事而施,投入情感,巧用“心理位置互換”方法,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因地施言,維護學生自尊,使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以達到教育的最佳境界。
[關鍵詞]小學班級;教育管理;批評藝術
G625.1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關鍵時刻,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喜歡嘗試著從個性品質、人際關系、自我價值等方面的特點來描述自我形象,處于成長中的他們,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何教育學生,怎樣批評犯錯的學生,才能使學生接受批評,及時改正錯誤呢?這就要求老師在批評教育學生的時候掌握好一定方法。
一、批評的對象應指向學生的行為,而不是學生本身。
學生的行為是作為主體的學生作用于客觀環(huán)境的具體表現(xiàn)。由于行為的不同,表現(xiàn)在行為的結果上也就會有成功與失敗,正確與錯誤之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端正態(tài)度,糾正偏離班集體目標的行為。所以,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應該指出的是學生的行為本身有何錯誤,對社會、學校、班集體的危害或不良影響是什么,而不應該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等。只有當學生把班主任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不良行為的反應時,他改正錯誤的態(tài)度和決心才能堅決。所以,批評不是教育的結束,而是教育的開始。
二、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
在平時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經(jīng)??吹綄W生犯錯誤。小孩子犯錯誤做錯事是很正常的,看到學生犯了錯,我們有時會非常生氣,這個時候,我們的批評常常表現(xiàn)為大聲訓斥或表情憤怒,這樣做都在向學生傳達一種感情,那就是“我討厭你!”,熟不知,這樣做卻拉大了師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必須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正確理解“批評”的涵義。教育的“批評”必須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出發(fā)點,以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的,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循循善誘。批評學生是為了學生更健康地成長,呼喚學生心靈,應該像習習的春風,總是飽含著使萬物復蘇的溫暖。而不是解恨發(fā)泄,不是為自己的利益掃除障礙,只有從老師口中道出的批評是出于真心關懷,學生才會樂意接受。
2.批評必須是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犯錯誤了,教師只有懷有真誠、理解、尊重、信任和愛護學生,以誠懇的態(tài)度,飽含深情的言語,熱情的關懷去提醒他們,蘊藏期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心實意地指出錯誤所在,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確是為學生自己好,讓學生心里“暖烘烘”的,學生才能親近、信任教師,和盤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批評和指點,真心實意地改正錯誤,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在一個班集體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惰性心理、依賴心理較強的學生,他們的行為往往未得到師生們的肯定,犯錯誤后又易受老師的訓斥。長此以往,他們總覺得不被理解而產生一種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時甚至與老師對抗。碰到這樣的學生,老師在教育批評時應加強情感投入,并在平時多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做好心靈疏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滿含期待的批評,往往收到奇效。
曾記得班上有一位男學生,學習成績差,紀律松散,行為暴孽,常欺侮人,對老師的批評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還常與老師“辯理”,在班上影響極壞。對這樣的學生,靠懲戒、訓斥,只能越懲越滑皮,越訓越?jīng)]自尊心。為了轉化該生,我首先從溝通師生情感入手,他犯錯誤時,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話,幫他分析危害。當他看到我對他不僅不討厭、不嫌棄,反而是對他很平等,很真誠,于是就對老師慢慢親近了,我用情感的韁繩套住了這匹不馴服的“野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誘導他走上道德規(guī)范的正軌,在學習生活多方面關心他,給他為集體做事的機會,使他把老師的關心變?yōu)樽约旱牡赖虑楦小,F(xiàn)在,這匹“野馬”懂事多了,做事能顧及到別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為上能用《小學生守則》來約束自己。
三、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當今的教育要求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去看待學生。學生和成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班主任老師在批評學生犯錯時,應把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從實際出發(fā),為學生著想,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與學生實行“心理位置互換”,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想一想,假使自己處在被批評學生的那種境遇和心理狀態(tài),將會如何想,如何做?這樣推已及人,將心比心,就能使自己的批評熱情而誠懇,更具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受批評的學生感到教師的溫暖,從而不存戒心和敵意,這就為接受批評者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是否是因為課堂上自己講得不清楚,學生沒聽明白,導致不會做;或者是各科老師留的作業(yè)太多了、太難了,學生實在是無法做;再或者是學生家里缺少做完作業(yè)的條件和環(huán)境而不可能做。老師如果能以關愛、理解、寬容的態(tài)度與學生溝通,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理解和關愛,就會點燃學生的自覺、自尊、自信。這樣的老師也就會被學生視為善解人意的好老師。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上,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批評教育,直接判定誰是誰非,學生往往認為老師偏袒對方,所收到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如果利用“換位思考”來讓學生自己解決這類問題,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錯誤,還能很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換位思考”意識,為以后再次發(fā)生這樣的問題起到一個屏障作用,而且還能很好地去協(xié)調解決周圍其他同學之間的糾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能力。
四、因地施言,維護自尊
學生犯了錯誤,有的教師不分場合,便在全班公開點名批評。結果,被批評的學生中,有的自尊心特強的干脆破罐子破摔,當場和老師頂撞起來,令老師難以下臺。因此,批評的場合恰當與否,關系到批評效果的好壞。如今獨生子女的學生較多,正處于自尊心強感情脆弱的年齡,批評學生,一定要注意場合,要分清場所,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顧其顏面,有所回避。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學生,可能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批評學生,最好是在沒有“聽眾”的場合里進行。私下講清的問題、不公開講;能個別交流的、不當眾說;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不輕易向家長告狀,考慮學生的自尊和心理承受能力。
總之,批評具有教育性和藝術性。實施批評教育,應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從實際出發(fā),把握分寸,換位思考,因地施言,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