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翠
摘要:本文從豪放詞的形成原因、特征進行探尋,以期對蘇詞的主導風格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來解讀蘇軾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關鍵詞:蘇軾;詞;主導;風格
G633.3
蘇軾被林語堂稱之為“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在近千年的歷史風云變幻中,一直成為人們學習、效仿的偶像人物,衍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蘇軾在世時,其智慧才能、文學成就、多舛的人生經歷,在宋代就刮起了“子瞻旋風”。在當代也有為數眾多的“蘇粉”,從不同角度去研究蘇軾。凡此種種,足可見蘇軾的天皇巨星地位及由此生成的轟動效應。本文以蘇軾詞的主導風格為突破口,試圖探究其“千年長青”的奧秘。
一、蘇軾豪放詞風形成原因
(一)家學影響奠定了蘇軾豪放詞風的內在基調
蘇軾母親程氏是一個有文化有政治頭腦,關心國家大事的杰出女性。蘇軾十歲時,程氏親自執(zhí)教,以東漢范滂反對宦官專權,慷慨就義的豪壯精神激勵蘇軾。蘇軾父親蘇洵是一個儒生,曾用魏國夏侯玄反對司馬氏專權篡政,臨斬而泰然自若的豪邁氣概教育蘇軾。蘇洵除言教外,還特別注重身教,曾兩次領蘇軾兄弟赴京。這種重閱歷,重見識,重修養(yǎng)的見解,是蘇軾豪放詞風成因的切實的注腳。而蘇軾弟弟蘇轍,既是蘇軾手足,又是蘇軾同道,蘇軾稱他“豈獨為吾弟,承是賢友生”。這些家學影響奠定了蘇軾豪放詞風的內在基調。
(二)豐富的人生經歷、曠達的胸襟是蘇軾豪放詞風的主觀因素
蘇軾一生在仕途上迭經升沉,起落很大,充滿坎坷。他熱心政治,但政治仕途并不理想,先后被貶密、黃州,幾多沉浮,豐富了他的思想;經常與勞動人們接觸,目睹農村的生活,開闊了他的眼界。蘇軾的思想較為復雜他兼收并蓄,“外儒內道”,使他具有開朗的胸襟、曠達的個性。再者,他特別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于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給人一種“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的感覺。這是他豪放派詞風形成的主觀因素,是其他任何一個同時代同遭遇的人所無法達到的境界。這與他豐富的人生經歷、曠達的胸襟有直接關系,是形成蘇軾豪放詞風的主觀因素。
(三)詞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形成蘇軾豪放詞風的客觀因素
從詞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加以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蘇詞風格的轉變也是順應詞自身發(fā)展演變的需要。且蘇軾適逢其時而得風氣之先,以自己的詞作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天地,提供了一種既迫切需要又切實可行的文學樣式,很快為人所肯定和接受。這對蘇軾豪放風格的形成多少也起了促進作用,為蘇軾豪放詞風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四)詩文革新運動成為蘇軾豪放詞風的社會因素
以歐陽修為盟主的詩文革新運動,在詞壇上引起了很大的影響,也給蘇軾以啟迪,蘇軾繼承他們的作風并加以恢宏變化,從而開創(chuàng)了詞壇上的一個重要流派。蘇軾繼歐陽修之后,登上文壇的領袖地位,繼續(xù)完成詩文革新運動,以他在詩文方面的杰出成就, 不能滿足于前人的成就,他曾反對風靡一時的柳永詞風,這就決定了他要創(chuàng)作一種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詞風,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完成者,蘇軾進而把詩文革新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以詩為詞,抒寫思想懷抱,顯示文學各部類之間的深刻影響。
二、蘇軾豪放詞的特征
(一)雄奇恢弘的境界
一曲“大江東去,浪淘盡” 一改以往靡艷風格,沖擊了北宋詞壇。蘇軾也自然成為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描寫大自然的詞,取材廣闊,氣象萬千,就題材而論,登臨懷古、田園風光、農村生活、歌詠事物,無不展示出大自然的雄奇壯闊,而在對大自然的贊美中,也表現出了擺脫自我,使自我融入大自然的雄奇恢弘的境界??犊肋~的情懷與氣勢磅礴的景物描寫構成了豪放詞“天風海雨逼人”之氣勢(陸游《老學庵筆記》),抒寫慷慨豪邁的情懷,形成雄奇恢弘的境界。
(二)曠達飄逸的神韻
1.以深層次的哲理思考表現人生態(tài)度的曠達
蘇軾常常在詞中對自己的人生做著深層次的哲理思考,在深層次的哲理思考后,更堅定了其頑強樂觀、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而所作之詞,也產生了曠達境界。
2.以自然山水表現自我情懷的曠達
蘇軾善于以清空之筆描繪寧靜幽邃的景色,并借這清幽的明凈之景來表現自我疏狂不羈、瀟灑飄逸的曠達情懷。蘇東坡的曠達,不同于陶淵明的歸隱,也不同于竹林七賢的狂放,而是在孤獨苦痛的精神磨礪中鑄就,在感悟生命、融合自然、觀照內心、洞悉世情后沉淀,從而形成的成熟、從容、厚實、大氣的生命狀態(tài),這才是真正樂觀豁達的“曠士”所應具備的姿態(tài)。
3.以農村風俗風光、勞動生活來表現融入自然的曠達
蘇軾詞中流露出的對農村的由衷喜愛與不勝向往之情,本質是內心希望遠離官場,是一種借農村純樸之美來忘卻官場名利、仕途痛楚的方式,以農村風俗風光、勞動生活來表現力求擺脫自我、融入自然的自我情懷的曠達。
4.用自然物象來表現自我情懷的曠達
蘇詞詠物,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但能寫出物象,而且能寫出高遠寄托和曠達情懷。蘇軾詞中常詠月、詠梅、詠鴻,用這些寓意高遠的自然物象來表現自己的傲世獨立的曠達之情。月、梅、鴻等“物象”即是自我曠達情懷的寄托。
(三)豪中見悲的特點
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詞是北宋豪放詞派形成的重要標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也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在這些豪放詞中,透露出來的悲壯、凄涼、哀婉甚至一絲淺淺的“消極避世”的特征。也是蘇詞豪放詞的另一特點。
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豪邁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蘇軾一生的主流,“悲”只是其此做種含蓄流露出來的一小部分內容而已,這掩蓋不了蘇詞昂揚樂觀的主題。但作為蘇軾豪放詞的一個特征,還是應該談到。
參考文獻:
[1]程敏軍.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感悟蘇軾詞的風格[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12(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