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已成為近年來人們關注和討論的議題,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也是人們積極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為出發(fā)點,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讓留守兒童在生理、心理以及受教育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促進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公平;解決策略;
G521
自古至今,“公平”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惡性案件的頻頻發(fā)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巨大反響。追根溯源,此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可歸結于城鄉(xiāng)在教育發(fā)展水平上存有較大的差異,這也是導致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公平指的是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資源服務,享有同等的教育對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學業(yè)成就和就業(yè)前景的機會。[1]然而,農村留守兒童在受教育權、教育資源享用等方面相較非留守兒童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因此,本文將通過探討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基本問題,究其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來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公平的接受教育,為他們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教育公平問題
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公平接受教育問題,學校、家庭、社會、政府雖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父母與子女分離導致教育的缺失,學校管理失控與教育的失誤,以及政府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實質性問題仍不夠重視等使得留守兒童在衛(wèi)生保健、安全、學習、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問題,由于這些問題日漸顯現(xiàn),進而影響了他們公平接受教育。
(一)留守兒童基本的生存權得不到完全保障
《兒童權利公約》指出,兒童具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fā)展權和參與權等四項基本權利,生存權包括生命安全權和生活保障權,是兒童享有的最基本權利。[2]農村留守兒童作為整體兒童的一部分,他們的健康成長理應受到關注與呵護。但是,從衛(wèi)生保健方面來看,由于農村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衛(wèi)生保健便成為一個難點。農村兒童的傳染病、地方病病發(fā)率均高于城市。因此,努力健全醫(yī)療保健及其設備與條件是農村兒童健康的保證,但對農村兒童身體健康方面所采取的醫(yī)療措施近況令人堪憂。
(二)留守兒童學業(yè)受到很大影響
學生學業(yè)成敗的責任不能完全歸咎于學生,還要考慮學校、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育制度要體現(xiàn)一定的公平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兒童,使每位同學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權。教育要幫助兒童消除經(jīng)濟、社會上的困難。[3]而農村留守兒童并未享受到應有的公平待遇。
(三)農村兒童的品行發(fā)展缺乏監(jiān)督
個人品德行為發(fā)展是一個從自律向他律發(fā)展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不是自發(fā)完成的,而是學校、家庭等的引導和管束。[4]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父母的管教,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肆意妄為,在家不聽長輩的教導,在校不遵守校紀班規(guī),甚至與社會上的“三無”人員(指無學上、無業(yè)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搭幫結伴,養(yǎng)成不良習慣,越軌行為。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產生的緣由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產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歸咎于某一方面,必須詳細分析其原因,才能找出解決方案。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备改傅难詡魃斫炭赡軙绊懞⒆拥囊簧?。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主要不是養(yǎng)育而是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子女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若未得到父母的關愛、引導與支持或者在這一成長階段,父母一方或是雙方“缺席”,則會使孩子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與互動,進而使得父母與子女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使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
(二)學校管理失控與教育的失誤
學校管理失控,一是指對非寄宿留守兒童的管理失控。由于學校寄宿條件較差,家長更愿將孩子寄養(yǎng)在親戚家。這就對孩子的管理產生了失控,使得孩子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例如:打架斗毆、泡網(wǎng)吧、亂花錢等。二是指時間上存在管理失控。到了周末,學校對所有兒童的管理都失去控制,經(jīng)過五天的嚴格管理,兒童緊張的心理驟然松懈,利用周末上網(wǎng)、打游戲等,使得周內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瞬間崩塌。
(三)社會對留守兒童教育缺乏實質性關注
較之流動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出現(xiàn)更早,數(shù)量更多,教育問題更加嚴重,但卻一直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例如,農村寄宿學校所給予經(jīng)費不足,辦學條件差,辦學質量不高,留守兒童住宿條件差,教學設備落后等問題均未得到解決。
三、保障留守兒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政策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和核心環(huán)節(jié),同樣也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解決農村兒童公平接受教育的問題,不僅關乎兒童的健康成長,更是我國教育進一步健全發(fā)展的體現(xiàn),關乎中國現(xiàn)代化的成敗。
(一)增強家庭對孩子的關愛與支持力度
家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避風港。父母則是孩子的依靠和保護傘。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也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產生重要影響。
(二)學校應積極落實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與心理輔導等措施
學校是擔負培養(yǎng)人這一特殊使命的場所。是留守兒童的教養(yǎng)主體,應承擔孩子的教育與管理的責任,使他們與非留守兒童一樣公平的接受教育,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以彌補他們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學校教師應盡力了解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健全人格。在生活上,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在學習上,耐心教育他們并帶動其他非留守兒童與他們一起學習,互幫互助,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班級這個大家庭所給予他們的溫暖,使其健康成長。
(三)社會及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困難,為留守兒童公平接受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絕大多數(shù)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均受他們所處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辦學經(jīng)費不足、教學設施差等等現(xiàn)狀都給教育公平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因此,有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制定工作計劃與方法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教學質量差、環(huán)境差、設施差的面貌。此外,可以組織社會愛心人士、在校大學生們到農村進行支教,關注留守兒童,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感受溫暖,引導他們成長。
參考文獻:
[1]周洪宇.教育公平:維系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M].北京:中國人們大學出版社,2014(7).
[2]程翠翠.論兒童權利的法律保護機制[J].內蒙古大學,2011(6).
[3]張永明.學校教育公平[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6).
[4]范先佐.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