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瓊
【關鍵詞】 語文教學;生本教育;介紹;現(xiàn)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044—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育也需要不斷改革,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才具有實用性。生本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符合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地位相對較高。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基礎性教學,需要進行生本課堂的構建,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其日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生本教育的介紹
1. 發(fā)展背景。生本教育其基本內涵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式”,最初是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形成的。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在“兒童中心說”中首次體現(xiàn)了這種理念,他認為教師在課堂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對學生的特長與喜好給予應有的尊重,從而保證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生與教師應該是一種平等地位,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習應該是相互的,教師不能偏執(zhí)地認定自身知識體系的正確性與完整性,從而忽視知識的發(fā)展性與多樣性。在這種背景下,生本教育不斷擴展,從而使得學生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成為課堂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進而使得生本教育的理念得到強化。
2. 實踐意義。生本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對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來說,生本教育非常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難以成為教育方法的主流,因此沒有得到充分實踐。而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對于學生的教育更重視其能力的培養(yǎng)。要實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保證的是教學的有效性。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幅提高。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
雖然我國素質教育的提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制約,使我國很多地區(qū)的小學教育都沒有進行對應的改變。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很多教師認為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使用其他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這就導致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普遍表現(xiàn)出:學生興趣缺乏、聽課效率低下、知識掌握較窄、教師任務式教學等不足,嚴重制約著我國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教學策略
1. 設定目標,引導性教學。對于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實現(xiàn),其第一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很多小學生都習慣性地完全被動地聽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宣講,自身的主動性非常缺乏。面對該種狀況,筆者認為,可以讓小學生在語文課程上設定自身的學習目標,而教師在了解目標的前提下,引導他們實現(xiàn)該目標,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
2. 教學活動調控靈活化。教學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教師的照本宣科。個別教師過于重視課本內容,只會照本宣科,為了盲目追求教學目標,忽視了作為一名教師本身的引導性。面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需要讓教師具有靈活的調控意識,在整個教學中做到教學進度和內容的合理規(guī)劃與調整,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大的空間。
3. 加強教師業(yè)務能力培訓。我國師范類學校不斷增多,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然而,教學與實踐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我國大多數(shù)師范畢業(yè)的教師的實踐能力相對較弱。而很多教師認為,小學是最為簡單的教學階段,這類缺乏教學經驗與實踐基礎的教師便從小學開始教學,這就導致我國大部分小學教師專業(yè)化素質偏低。因此,學校應該組織培訓,提高教學能力。
無論在何種階段,語文都是其他學科開展的基礎,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質量,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隨著生本教育的不斷提出與實踐,人們對其認知相對全面,其教育認可度也相對提高。但是,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思路的制約,很多教師對其實踐還沒有合適的方法。因此,需要人們在教學中加以研究,從而提出生本教育實現(xiàn)的有效途徑,保證其實現(xiàn)自身價值。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