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
摘要: 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yè)中《商品歸類基礎》是最為核心的課程,其內容不僅涉及廣泛,而且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開展海關商品歸類課程時,教師一定要重視師生的互動,并將此作為主導,要將信息化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指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對教學課程開設必要性做了簡單的分析,從教學的現(xiàn)況入手分析,對課程定位及課程信息化教學做了詳細的講解,以期促進海關商品歸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海關商品歸類課程;教學
G712;F76-4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對外貿易和進出口商品需求日益增大,這就促進了報關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壯大,這也給報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職業(yè)能力方面來說,報關從業(yè)人員必須具備報關單填制能力、商品歸類能力及與海關溝通交流的三大核心能力。三大核心能力之一的商品歸類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進出口商品是否順利通關及其他海關業(yè)務,同時也關系著報關企業(yè)的利益。2013 年,海關總署決定取消報關員考試,決定一出,立即引起了高職院校報關專業(yè)及報關企業(yè)強烈的關注。報關員考試的取消對學校、學生及企業(yè)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教育界及行業(yè)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但這樣的考試改革背景勢必影響海關商品歸類目前的課程教學方式。如何更好地適應報關從業(yè)人員資質資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培養(yǎng)出符合行業(yè)需求的報關從業(yè)人員,是當前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一、《商品歸類基礎》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商品歸類是海關非常重要的基礎業(yè)務。對貨物的準確歸類是海關通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它不僅要求報關相關工作人員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識,而且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商品歸類的基本方法。
在歷年的報關員資格考試中,查找商品編碼是考生失分較多的題型之一。通過對成績在分數(shù)線以上的考生得分情況進行統(tǒng)計,絕大多數(shù)考生在商品編碼這一題型的得分都在20分以上。也就是說,要想順利通過報關員資格考試,查找商品編碼題型的準確率必須在50%以上。
《進出口商品歸類》課程的開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申報商品進行準確、快速歸類的能力,幫助學生順利取得報關員資格證書(改為:通過相關報關水平測試),為今后的就業(y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商品歸類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商品知識匱乏
《進出口商品編碼查詢手冊》共分為21類97章,囊括了進出口貿易中成千上萬的商品。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由于其本身知識面較窄,很難準確把握商品的基本特性,進而無法找到正確的商品編碼。尤其是對于編碼手冊中的化工類、紡織類、機電類等商品,學生背景知識匱乏,往往不能準確理解待歸類商品的具體特征,這就給查找商品編碼操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面對實物商品時,學生的知識缺陷顯得更加明顯,往往無法準確識別商品,更不可能給出正確的商品編碼[1]。這些問題都對學生參加報關水平測試和技能競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教師教學經驗不足
進出口商品歸類工作實操性極強,而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的任課教師都沒有在一線從事歸類工作的經驗,并且很多任課教師也不是科班出身,他們大多來自于如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等相近專業(yè),任課教師在商品知識的儲備方面和歸類規(guī)則的運用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就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3.實訓條件有限,教學效果欠佳
根據(jù)實訓條件可以將開設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yè)的院校分為兩類。一類是實訓條件較好的沿海院校,該類院校一般都設有商品歸類實訓室,提供實物商品供教學使用。但此類院校也存在一些問題,就是實訓商品種類有限,像大多數(shù)機電類商品就很難見到,因此達不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另一類就是實訓條件較差的內陸院校,該類院校主要依靠 PPT 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雖然極少數(shù)學校購置了相關的歸類軟件,但學生無法切身體會到實物歸類的現(xiàn)場氣氛,學習興趣較低,遇到具體問題經常束手無策。
三、海關商品歸類課程定位
《海關商品分類》是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課,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海關出版的《進出口商品名稱與編碼》當中快速、準確地查找商品編碼的能力。高職報關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要從事報關工作,必須具備快速、準確查找商品編碼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做報關工作,要會填寫報關單,如實地申報進出口商品的名稱、成交價格、原產地等信息,而報關單上有一項,就是“進出口商品的編碼”,海關根據(jù)編碼來征收關稅和進行統(tǒng)計,所以,學生不會查找商品編碼,報關單就填不上,關稅稅率也不知道,自然無法完成報關工作。當前盡管報關員資格考試已經被取消,但是海關改革的趨勢將要從海關審單--查驗--征稅--放行,更一步簡化,放行之前的審單、征稅環(huán)節(jié)將由前置變成后置,其中征稅環(huán)節(jié)將會由進出口收發(fā)貨人(報關人員)自行決定、申報納稅,海關監(jiān)管的重點將從放行前的審單、征稅變成加強放行后的稽查。在這種情況下海關商品歸類的正確性將變得尤為重要。
四、《商品歸類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究
(一).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共同活動的方式、手段、方法的總稱。信息化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有效地借助信息技術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即以學習者為中心,將信息技術元素注入到現(xiàn)代教學方式方法中,基于網絡(通訊)空間架構迅捷交互的平臺,創(chuàng)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以達到改造傳統(tǒng)教學手段、拓展教學時空、提高教學效能的目標。
(2)教學方法應用
教學方法應用包含了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評價的全過程。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分析研究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結合自身特征,選擇或開發(fā)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然后,再科學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師生展開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記錄和考核評價教學任務完成的效果。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
《商品歸類基礎》的課程教學中,以多媒體網絡教室為載體,利用 “歸類通” “歸類達人”和 “2016 年最新海關 HS 編碼查詢系統(tǒng)”等教學資源,配合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熟悉工作流程,同時布置與具體業(yè)務對接的實訓任務,要求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搜集資料,用 PPT 形式呈現(xiàn)任務完成情況,以達到鍛煉學生搜集資料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最終能夠熟練運用歸類方法進行商品歸類的目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模塊 (以傘類商品歸類為例):
(1)教學導入
首先復習上節(jié)課即第12類第65章的相關內容,解答上節(jié)課程布置的作業(yè)。其次,要求學生利用“歸類通”網站,了解第66 章在商品編碼查詢系統(tǒng)中所處位置及特點。再次,要求學生利用“全關通”網站,學習本章章注的相關規(guī)定,并向學生強調其中的重點與難點。最后指導學生利用 “全關通”網站學習第66章的品目結構。
(2)案例教學
本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信息量比較大,單憑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吸收效果不好。通過教師對實踐中和歷年報關員資格考試中的經典案例進行講解,可以鞏固學生的歸類方法,幫助學生捋清歸類思路,增強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自信心。在理解案例的基礎上,教師結合案例讓學生練習一部分相關題目,不僅能夠教會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思路,而且可以通過這些題目進一步豐富商品知識,讓學生從練習中找到成就感。
例如在對傘類商品歸類時,可以利用 PPT 課件講解具體的商品編碼案例 (案例一般來源于報關水平測試真題),通過講解圖片信息、商品特性、歸類依據(jù)和商品編碼等案例要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歸類習慣[3]。最后利用 “2016 年最新海關HS編碼查詢系統(tǒng)”查找與案例商品相關的申報實例,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對現(xiàn)實工作中面對的待歸類商品有更直觀的認識。
(3)任務訓練
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個限時 PPT 作業(yè)(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制作內容必須與本章商品相關),學生需要搜集相關圖片,介紹商品特性,寫出歸類依據(jù),最終給出商品編碼,四個要素缺一不可。要求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和 Office 辦公軟件完成作業(yè),按時提交。
(4)總結評價
針對學生提交的作業(yè)進行點評,對于學生作業(y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說明和強調,并且要求部分學生現(xiàn)場給出自己的理由,通過互動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糾錯過程的印象。最后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分析,課后要求學生完成 《商品歸類基礎實訓報告冊》,并對本堂課的實訓項目進行總結。
五、結語
綜上所述,《商品歸類基礎》課程是一門內容復雜且實踐性強的課程,院校方面應積極的利用校內資源,在當前信息技術發(fā)展迅速的時期,一定要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快速、準確的掌握歸類方法。對于內陸開設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yè)的院校,使其能夠更有針對性的使用信息化資源進行教學,以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榮瑾. 進出口商品歸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探析[J]. 中國輕工教育,2008,02:92-94.
[2]林家旭. 商品歸類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 法制與經濟(下旬),2011,08:131-132.
[3]龐英智. 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J].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