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照龍
【摘 要】 我國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是不盡如人意的,尤其是農村中學,甚至可以說是處于一種貧困狀態(tài)。教師普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突出表現(xiàn)在產出與投入比率低,“他主學習”仍占據(jù)教學舞臺,教學方式單凋,成為制約課堂教學質量的“瓶頸”。這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語文教師為了要上好一堂課,遍查資料,深鉆教材,誨人不倦地講,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練大訓,忙的不亦樂乎,滿以為是一分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可誰知,換來的卻是豆稀草深。社會各界對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頗以微詞。我校語文教師經(jīng)過探索實踐,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農村中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策賂,即創(chuàng)設良好氛同,激勵自主學習;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鼓勵“人自為學”,培養(yǎng)自主精種。
【關鍵詞】 現(xiàn)狀;自主;策略;滿堂灌;填鴨式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01
課堂教學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木特證。長期以來,學校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是“講授”,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改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探究習慣。然而當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又如何呢?
一、當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
日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言堂、一鍋煮”的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將備課當成“抄教案”,將上課當成“演教案”,將學生當成摧輸知識的“容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隨處可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加上機械重復式抄抄寫寫,以及為應付考試而做的大量練習,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出與投入比率低
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帥串講串問理解課文內容上,師生共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但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緩慢,讀寫教學產生脫節(jié),教師重讀聽,輕寫說。葉圣陶先生說:“在語文課堂中,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學生都得學好。”他還打了個十分風趣的比方,聽,就是用耳朵讀;說,就是用嘴巴寫;讀,就是用眼睛聽;寫,就是用筆頭說。
(二)學生學習被動,“他主”學習仍占據(jù)教學舞臺
課堂教學老師包辦代替太多,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琢磨的時間少,自己活動的時間少,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中學語文教材從七年級到九年級課文篇幅越來越多,40分鐘的課堂教學任務太多,教師根本不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讀課文,課后學生不可能自覺去讀也沒有時間去讀課文,所以學生對所學課程不熟。)教師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胡同,只在課本的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例如:我自己也是一位農村語文老師,在我的課堂上,為了呈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我也搞一些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但是時間不到三分鐘,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就立馬舉手叫停。在聽其他老師的課時,我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這就說明老師在實施新課程理念的過程中的引導實際上是存在好多不到位的地方。
(三)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參與差。
“講聽”主宰課堂,學生得不到全方位的調動,老師只是滿堂灌,一節(jié)課講完了,就布置一大堆的作業(yè),然后下課,學生呢?帶著一雙耳朵,從頭聽到尾,疲憊不堪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收效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結果自己累的滿身大汗精疲力竭,而“做功”甚微。由于教師唱獨角戲,學生成了聽眾看客,學而未學,動而未動,練而未練,思而未思,缺乏自身體驗和感悟,學習的主體成了“空殼”。
二、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學思想陳舊,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刨新意識淡薄
部分教師不思進取,放松了學習,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機械訓練,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二)應試教育的陰影作祟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教師習慣于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按照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練。教師把《考試說明》視為法典,直接指揮著中學語文教學。甚至有部分自認為教書應考有法的教師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棄之不教,尤其是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被弱化,理由是考試根本不會考這些內容。
(三)對教師的考核與評價制度改革相對滯后
將評憂晉級與學生考試分數(shù)掛鉤,導致教師急功近利,唯分數(shù)是從,課堂教學面面俱到,知識教得死,生怕哪個內客沒講到,學生考試時丟分。面對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不容樂觀的現(xiàn)狀,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如何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構建農村初中語文“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我校語文教師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這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境激情--引疑自究--啟思自悟--導訓自結。即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參與自主學習目標的制定;通過組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啟發(fā)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交流,促進學生自評自結,整合知識體系,掌握學習方法。
(四)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的尺度把握不夠到位
就我們學校而言,雖然全校只有二個電子白板,但很多老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說是得心應手,課堂也成了多媒體制作的大比拼。一些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受到了冷落,有時一節(jié)課下來我們看不到老師的一個粉筆字。實際上我們提倡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不能摒棄有效的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瀟灑雋秀的板書,也是為人師者魅力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多媒體又是一把不折不扣的“雙刃劍”: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絕非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能相比。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真切,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另一方面多媒體提供的直觀畫面也會嚴重束縛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語文學習的特點背道而馳。從語文學習的特點看,語文學習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fā)自身的形象思維——想象,在大腦中呈現(xiàn)出相關的具體圖像。語文不是因圖像二形象,而是因語言而形象。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閱讀主體即學生的想象,正如觀看電視劇不能取代閱讀文學作品原著一樣。所以,每次在多媒體室上完課以后總覺得學生知道的東西太少,學生看到的多但講不出來,而且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是千差萬別的,我們不能用一個課件演示去涵蓋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體驗。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借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后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