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
【摘要】教師心里要有學生,要真正的尊重學生。教師在設計活動、做決策時,不能僅憑個人感覺和好惡,必須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這種理念必須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思維習慣。
【關(guān)鍵詞】學生第一 換位 尊重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90-01
中國有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義顯而易見——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這句話對教師的工作也有很重要的啟示:教育學生采用的方式方法合適不合適,先要經(jīng)過良心的拷問,要換位思考。有換位思考習慣的老師是善解人意的,師生關(guān)系和家校關(guān)系往往是比較融洽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這句話的另一面卻經(jīng)常被老師忽視——難道己之所欲,就一定要施于人?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會“好心辦壞事”。記得我剛做班主任時,年輕氣盛,不暗教育的真諦,只是讀了一些教育的書籍,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展示他們的藝術(shù)特長、活躍班級氣氛,我舉行了一個活動:利用連續(xù)幾周的班會課讓全班每位學生逐一上臺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及才藝表演。
當我宣布這個決定時,孩子們個個歡呼雀躍,我想這樣的自娛自樂的活動應該能夠得到全體同學的支持。為了公平起見,我采用了讓學生抓鬮的方式來確定先后次序,同學們也表示贊同。就這樣孩子們按照規(guī)矩一個個抓鬮并記好自己的序號,輪流上臺表演,教室里時不時傳出熱烈的掌聲,一片和諧融洽的氣氛。
但是,輪到四號——一個靦腆的小女孩時,她緊張地哭了,死活不肯走上講臺,盡管同學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和善意的鼓勵,但她絲毫沒有挪動腳步。我一看急了,總不能讓這個活動在這里卡殼。于是我也加入到了鼓勵的行列中,在多次勸說無效后,我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今天不表演,那么全班同學都等著你,直到你完成任務為止?!?/p>
小女孩仍然趴在桌子上抽泣,就是不肯上臺,班級氣氛一下子變得異常嚴肅,就這樣僵持著一直到下課,小女孩依然沒有完成“任務”,活動自然也就擱淺了。
在后來的日記中,大多數(shù)孩子寫到了這次活動,都是肯定上臺表演的同學的優(yōu)點,表示這個活動令人難忘。而唯獨她,是以半檢討的方式寫明了原因。她從小到大一直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從來不敢大聲和別人說話,更談不上有什么表演天賦。不要說課上有那么多同學看著,就是課后也不敢站到講臺上去。當同學們和老師一定要看她表演時,她真的想找個洞鉆進去。
看了這些真誠的話語之后,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我的初衷是好的,活動設計也是用心良苦,還會出現(xiàn)那個給某個參與者帶來陰影的尷尬場面呢?原來,我在考慮問題時,忽略了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活動的主體——學生。
教師無論設計什么活動,都必須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這種理念必須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思維習慣,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上述活動中的偏差。因為活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都是學生,教師是為了學生而搞活動,其他一切目的都是次要的、附屬的。當時的我如果具備了“學生第一”的思維,那么在安排這種全員參與的活動時,必然會考慮到班級里有各種各樣的學生,他們中有些會很喜歡,有些則無所謂,還有些根本不愿意參加,那么設計時肯定會更加細致一些。即使做不到詢問每個人,至少在操作上也會做得更加藝術(shù)一點,比如可以讓有表現(xiàn)欲和有準備的同學優(yōu)先,再進一步推廣到全班。
所謂眾口難調(diào),說的就是一樣東西再好,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歡,更何況教師和學生之間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差異。那么一項活動好不好,到底誰說了算?不能僅憑教師的感覺或喜好,而是要看學生是否喜歡。雖然學生的興趣可以引導,但是必須順勢而為,不能強迫。
“難道己之所欲,就一定要施于人?”答案是否定的,即,己之所欲,亦慎施人。
參考文獻:
[1]肖鋒.試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
[2]方展畫.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述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