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經典文言文,擬以學生課堂生活體驗為切口,把課文當成課堂實錄,學生轉換角色,化身為評課專家,以“聽懂課、品味課、評價課、感悟課”為設計思路,依托《課堂記錄表》和《課堂評課表》組織教學并達成目標。
關鍵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教學設計
【文本分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下簡稱《侍坐》)是選自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一篇經典文言文,《侍坐》中的文言詞句有一定難度,但師生問答的場景猶如學生每天都在經歷的課堂生活,文中“問志”“述志”“評志”的內容也易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共鳴。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普通中學,學生能利用工具書完成文言文意理解,能在老師引導點撥下進行解讀和鑒賞。但大多學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需要在教師的推動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學習主動性不高。因此,點燃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設計的關鍵點之一。
【教學設想】
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建議是“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不必面面俱到”“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侍坐》值得咀嚼的地方眾多,但教師要以學生的視角,大膽取舍,力求一課一得。因此我把人物性格分析作簡單處理,把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評價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上。我以學生課堂生活體驗為切口,把《侍坐》當成課堂實錄,學生轉換角色,化身為評課專家,以“聽懂課、品味課、評價課、感悟課”為設計思路,依托《課堂記錄表》和《課堂評課表》組織教學,理解和評價孔子的教學思想。同時,以《侍坐》激發(fā)學生閱讀《論語》的興趣,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質疑答疑全面理解文意。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知志向、析性格,理解教學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孔門教風學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反思精神。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知志向、析性格、評師生關系。
2.教學難點:理解孔子的人生志向和教學思想。
【教學方法】
確立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樂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1.教法: 誦讀法、對話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2.學法:預習法、質疑答疑法、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
教師編寫和印發(fā)導學案,學生自主譯讀課文,完成導學案。
設計意圖:疏通文意,掃除障礙,便于把有限的教學時間用于深入探討孔子的教學風格中。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選修文化論著的學習“要借助工具,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 ”。
二、導
師:我們天天上課,天天做學生,今天我們換個角色,做回聽課專家,一起欣賞、玩味、評價幾千年前的精彩課堂《侍坐》。
設計意圖:讓學生轉換角色來評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入品讀文章的狀態(tài)。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教學充滿情境”的教學建議。
三、解——聽懂課
1. 齊讀文本、質疑答疑,理解文意。
齊讀文本,學生提出自己預習和完成導學案中存在的疑惑,全班同學互助答疑,教師適時點撥指導。
設計意圖:理解文意,落實文言重點字詞。
2.12 個小組交流導學案中的《孔門課堂記錄表》(略)
設計意圖:把《侍坐》看做兩個課堂實錄(小班教學和一對一教學),借此梳理文章結構和信息關鍵點,明確文章主要圍繞孔子詢問學生志向、聽取學生志向、評價學生志向的文脈展開。而幾位弟子的志向各異,孔子對其的態(tài)度也不同,使之后的點評有理有據。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認知心理學認為,同伴互助學習能引發(fā)高質量的認知理解。
四、品——品味課
1. 學生精讀文本、揣摩人物;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設計意圖:揣摩文本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突破本課重點。
2. 學生挑選其中人物展示觀點。
設計意圖: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評中爭鳴共鳴。
3. 全班分角色誦讀。
設計意圖:把對人物揣摩的感受帶入誦讀,讀出鮮明個性,運用誦讀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能和文本自主對話,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
五、評——評價課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并完成《孔門課堂評價表》中任意一項評價內容,并展示分享(見右表)。
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興趣點有選擇地進行評價,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也能制造課堂交流的信息差,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深入討論,從而明確孔子的教學思想,突破教學難點。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因此,我們教學上可以有共同研讀,也可讓學生有選擇性的研讀,制造出信息差。
六、悟——感悟課
1.自主思考:孔子聽完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后,沒有發(fā)表意見,卻私下向曾皙談了自己的看法,你如何看待孔子的做法?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看似顯得孔子的教學有失公允,但通過前面的教學評價,引導學生明確孔子“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思想。
2.個性思考:孔門的教風和學風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設計意圖:學生對比反思自身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更以文本閱讀關照和指導生活。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
七、延伸閱讀、走進經典
閱讀《論語》的其他選段,感受《論語》之美。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閱讀經典,走進《論語》。
設計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參考有關論著,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作者簡介:潘莉(1983— ),女,珠海市第三中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整合式語文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