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思
[摘 要]激活文本的張力,能讓學生深入文本、解讀文本、建構文本。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抓住關鍵詞句和文本的情節(jié)線索,讓學生盡快地進入閱讀狀態(tài),對文本的情節(jié)、人物以及思想情感等形成多元的、個性的認知、體驗、感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文本張力;閱讀體系;朗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28-01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深入挖掘文本、激活文本,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以引導學生閱讀體驗,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要激活文本張力,就要從朗讀訓練、語言探究、情節(jié)挖掘等方面展開,為學生提供準確的閱讀切入點,幫助學生順利地建構立體的閱讀認知體系。
一、多元朗讀,激活學生閱讀引擎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訓練。教師在具體引導時,要對學生的朗讀習慣、朗讀能力、朗讀問題等情況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提升引導的針對性。朗讀是學習文本的最常見的方法。為提升學生的朗讀效度,教師要進行朗讀示范,對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很多學生認為朗讀就是大聲地讀,或者是拿腔拿調地讀,他們不能融入文本,感悟不到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教師要進行具體的朗讀指導,讓學生逐漸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技法,并深入文本的核心,以激活學生閱讀思維。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火燒云》一文,描寫生動形象,是朗讀訓練的好教材。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朗讀:“火燒云到底像什么呢?作者運用了很多的比喻句。先將喻體找出來,然后體味一下比喻運用的效果,最后確定文本的感情基調后進行朗讀?!边@樣朗讀的效果很好。學生開始行動,先找出喻體“火”“馬”“大狗”“大獅子”等;然后,談談他們的體味;最后,教師明確朗讀的基調:熱烈、靈動、喜愛、贊嘆。學生朗讀時,教師不時地給出具體的指導,課堂學習氣氛漸濃。運用個性化的比喻,是這篇課文的重要特點。教師以此展開朗讀訓練,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學習效果突出。
二、活化語言,豐富學生閱讀切點
文本閱讀時,教師要注意抓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詞句的解讀,幫助學生體味文本的情感。首先,解決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理順文本的基本意義。其次,篩選關鍵詞,特別是起到總領、總結作用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最后,抓住中心句、點題句,理解這些句子的特殊作用。從解讀句子入手,能理清文本的結構脈絡,形成閱讀路線。
如,《長城》這篇課文,語言比較樸素,以白描的手法展現(xiàn)長城的風貌。課堂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找典型詞語,并進行個性解讀。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很快就列舉出一些典型詞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氣魄雄偉”“奇跡”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這些詞語的意義,師生互動和諧。有學生這樣解讀這幾個成語:崇山峻嶺是形容山高路險,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蜿蜒盤旋是說長城形狀隨山勢而建,像盤龍一樣。在理解關鍵詞語之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展開文本閱讀,效果很好。教師讓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并理解,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詞語切入,弄清這些詞語的內涵外延,幫助學生展開閱讀思維,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
三、沉潛文本,構建學生閱讀體系
閱讀是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的過程。教師作為對話的媒介,要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學生進入文本之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展開多向思維,與文本、作者有效對話。只有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閱讀才會獲得豐碩的成果。文本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由于學生思維認知尚淺,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走入文本,全面構建立體的閱讀體系。
如,《烏塔》這篇課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教學時,教師從情節(jié)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烏塔是一個14歲的小姑娘。她獨自一個人,憑借自己的能力掙錢出國遠游,她的行為可取嗎?”學生對這一問題充滿探知欲望,紛紛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說:“烏塔是非常勇敢獨立的小姑娘,能夠獨自一個人出國旅游,并且是自己賺錢完成這項壯舉,真的令人佩服?!币灿械膶W生認為:“烏塔是德國人,與我們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差異,我們的父母是絕對不同意這樣安排的。這其實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不能說德國的教育就是先進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落后的?!睆膶W生的發(fā)言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觀點也是比較理性的,沒有一邊倒持贊成態(tài)度,說明學生已經從故事情節(jié)中獲得了較為深刻的認知。學生的回答中有中外孩子對比的內容,雖然教師沒有進行明確的引導,但學生的理解非常理性,這值得肯定。
文本是閱讀載體。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還比較低下,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抓住關鍵詞句和文本的情節(jié)結構等,讓學生深入文本、解讀文本、建構文本,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編 韋 雄)